江南大学(英文名:Jiangnan University,缩写:JNU),简称江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入选“国优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成员、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和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江南大学前身为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独立建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2004年,蠡湖校区启用;2011年,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成立。2013年,学校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7年,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东氿校区启用;2025年4月,江南大学仙桃研究院成立。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有蠡湖、东氿、霞客湾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584亩,总建筑面积146.6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53个,涵盖12个学科门类。学校有教职员工3391人,其中专任教师2221人(含研究生导师1772人),有在校本科生2.1万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4万余人,留学生301人。学校建有建有博士后流动站9个、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以及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立项学科5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
江南大学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51名,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01-1200名。在2024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55名。
历史沿革
无锡轻工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前身是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
1903年9月,有识之士在江宁府北极阁前挂牌“三江师范学堂”,被称为“中国师范学堂矢”。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两江师范学堂因战事频发,至1912年停办。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基础上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两校并存。至1923年,南高师并入了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第四中山大学奉令改称江苏大学,同年5月改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后中央大学延续到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在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应教育部通知精神,即各级学校校名概不加国立、省立、公立字样。自此名称由“国立南京大学”改为“南京大学”。1952年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1958年8月18日,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独立建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2月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成为国内轻工高校中首个更名为“大学”的学校。
1995年10月,无锡市纺织职工大学、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职工专业学校并入无锡轻工大学。1996年5月,无锡轻工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8年,无锡轻工大学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原隶属轻工业部的苏州化学电源研究所并入无锡轻工大学。
江南学院
1947年,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创办私立江南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私立江南大学撤并,所属系科并入南京、上海、苏州市、扬州市等地高校。
80年代初,在无锡市政府的投资和集资下,1981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了无锡职业大学,1985年更名为江南大学。1996年4月23日,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同意江南大学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江南学院。
无锡教育学院
无锡教育学院始建于1955年,原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1962年接受了原无锡师专的师资和图书设备,1973年复办无锡市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2月,恢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原有建制,1983年7月更名为无锡教育学院。学院以培训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从1984年起,根据无锡地区的师资需求和本地区没有师专的实际,经省教委批准招收普通高师专科生。
三校合并
2001年1月4日,教育部决定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组成了江南大学。
2005年,江南大学被教育部入选“211”工程;
2007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建立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江南大学建立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2年,江南大学成立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2013年,江南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2017年,江南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9月30日,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奠基仪式举行。
2019年2月,江南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10月,江南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1月31日,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在茅台学院挂牌成立。
2022年,江南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3年2月10日,江南大学—新合新甾体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揭牌。4月3日,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揭牌。7月7日,江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7月12日,江南大学牵头成立太湖湾高校媒体融合共享联盟。8月25日,由江南大学主办的首届太湖湾特殊食品生态圈大会暨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投用仪式在无锡举行。11月,重庆市与江南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联盟。12月2日,江南大学成立环境与生态学院。
2024年5月29日,江南大学食品学术期刊中心揭牌成立。6月7日,江南大学霞客湾校区的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同时揭牌成立。9月5日,江南大学联合凡岛成立“化妆品创新原料联合研究中心”。9月10日,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正式启用。12月6日,江南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2025年4月7日,江南大学仙桃研究院正式成立。4月22日,榆林市人民政府与江南大学在江苏无锡签署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榆林分中心合作协议。5月23日,江南大学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设有22个学院(部),涵盖理、工、农、医、文、史、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12个,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为53个。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有教职员工3391人,其中专任教师2221人(含研究生导师1772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73%,博士学位人员比例76.5%,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48.5%。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引进人才”入选者22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7人,“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部省级及以上创新团队6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7个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9个,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19个学科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六年蝉联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三;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上,学校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和工程学学科排名世界前1‰,农业科学排名世界前1‱,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8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24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8名。
教学情况
特色专业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
教学基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3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课程教材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国家精品、规划教材6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
学校交流
对内合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华润集团、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2020年以来,学校赴贵州省从江县调研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并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23年11月,重庆与江南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联盟。
2012年开始,江南大学和江苏威尔曼集团、内蒙古小尾羊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粮食集团、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行、华为、无锡金桥教育集团、药明康德子公司生基医药、阿斯利康贸易公司等10个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与华润集团、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2023年签署首个亿元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69家。
校校合作
2012年以来,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无锡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9个院校保持合作交流关系。2022年赴连云港市、江苏海洋大学调研推进帮扶工作。
国际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学校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229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36个,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江南大学图书馆由原无锡轻工大学图书馆、江南学院图书馆、无锡教育学院图书馆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图书馆并入。2007年10月27日,坐落于江南大学蠡湖校区中轴线上的公益图书馆新大楼落成启用,馆舍建筑面积达52217平方米,是江苏省省内单体建筑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2014至2017年,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再造和功能升级,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助服务设备,成为融文献保存、流阅一体、研讨创新、养成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2024年8月,建筑面积20646平方米的江阴霞客湾校区图书馆投入使用。
截止2024年9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06.24万册,电子图书746.5万册,电子学位论文936万篇,电子期刊10万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105个,自建数据库3个。本地数字信息存储总容量达228T,光纤磁盘阵列四个。
学术期刊
江南大学主办以下6种中外期刊。
科研基地
截至2025年5月,江南大学建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食品合成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69个,创新引智平台6个。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85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强度项目65项,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9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4项、优秀奖14项。
截至2025年5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23年国际专利排名中,江南大学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23位,全国高校第6位;获批首批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首批20所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连续三次获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等级。
学校排行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江南大学位列第1001-1200名。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江南大学位列第1001-1200名。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江南大学位列第1001-1200名。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江南大学位列第55名。
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江南大学位列第51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3年和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江南大学位列第301-400名。
ABC中国大学排名
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江南大学位列第68名。
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江南大学位列第65名。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江南大学位列第66名。
校园文化
校标
校标的标准色名为“江南绿”,象征雨丝浸润下的江南水色。校标的造型造型宛如浩太湖中劈波斩浪的帆船,象征江南大学人奋进开拓,自强不息。校标上的江南大学校名,字体采用毛体书法“江南大学”(“学”字为简体),英文名字采用“江南”两字音译方案,表达了江南大学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开拓未来的理念。
校徽
学校校徽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为红底金字,本科生为白底金字,研究生为黄底金字。
校训
“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笃学”,勤学,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反对虚假与浮躁之风。“尚行”,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笃学尚行”强调的就是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止于至善”强调通过不断进取,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校歌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江南绿色、规定字体的“江南大学”校名、校名英译全称和校标。
吉祥物
学校吉祥物为“太湖神”,源于太湖地区“震泽神鼋”,象征着坚韧执着、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辅助识别标志
江南大学辅助识别标志具有江南大学中“江”的首字母J的形,隐有教育(Jiao Yu)的意思。外形整体为J,但却内含一个小写字母n,意指江南之南(nan)。此标志设计流畅,灵动,简约,如一条蜿蜒曲水, 充满江南韵味,且与江南大学主标志的浩渺太湖的回形构造有相互呼应的意味。主图形还可以衍生出其他不同组合,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变化产生出相适应的视觉美感。配色多元,如红色热情奔放,绿色充满生机,黄色轻快明亮,昭示了崭新的蠡湖江南充满活力,希望的未来。
江南大学建校65周年标识
设计说明:标识主体对数字“65”进行了抽象化处理。风格简洁稳重,富于现代感与良好的识别性,整体走势斜向上升,代表了校方办学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标识提取了数字6下部共同元素(拱形)进行设计,照应了校园内的地标“曲水桥”,下半部分宛如桥洞倒映在水面上,增强了标识的江南地域性。在色彩上选择了红色与“江南绿”。红色代表了建校周年的喜悦,而“江南绿”的选用在保持了与校徽协同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标识的江南特色。
文体活动
学校实施“艺术课堂”文化育人项目,“书香校园·人文江南”阅读计划,持续举办“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中国艺术节,“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江南大学网络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近年来,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0项,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艺术作品舞蹈《羌山红》获文化部“文华奖”等。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等荣誉。
现任领导
校友情况
学术界
艺术界
商界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现启用蠡湖校区、宜兴东氿校区、江阴霞客湾校区,总占地面积4584亩,总建筑面积146.6万平方米。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文体场馆和22个学生公寓园区。
霞客湾校区
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分两期建设,规划用地790亩,校区总规模可达7000人左右。一期项目占地面积482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涵盖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协同创新科研楼、体育馆、宿舍楼等20栋建筑物,将入驻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科研团队。
2023年10月,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已进入全面装饰装修阶段。2024年6月7日,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举行成立大会,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成立。9月10日,江阴霞客湾校区启用。
蠡湖校区
蠡湖校区为校本部,地址为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选址在蠡湖之滨、长广溪畔,采用“生态校园、曲水流觞”的主题基调,承担主要教学任务。蠡湖校区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
东氿校区
江南大学东氿校区位于新庄街道,地址为江苏省省无锡市宜兴市太湖大道181号。整个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5.7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5万平方米。东氿校区涉及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四个学院,专任教师121名。东氿校区一期工程用地310亩,建筑面积约9.8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一号科研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等建筑单体及市政配套建设内容。其中,一号科研楼设置45个理科实验单元和10个文科实验单元;学生公寓共有382个宿舍单元。
校园风貌
江南第一学府
江南大学的北门,古朴大气,檐牙高啄,青瓦红坊,正中挂一牌匾,蓝底金字,清新飘逸的四个大字——江南第一学府,而题字之人,乃是是江苏无锡的旷世奇才顾。
公益图书馆
坐落于校区中轴上的江南大学公益图书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它也是目前江苏省内单体建筑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
小蠡湖
位于图书馆西侧的小蠡湖,一湖两岛,是校园水域面积最广的中心观赏区。植物达70余种,常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当你漫步在于风景疏林中,可以看到有“校宠”黑天鹅在湖中游弋,野鸭、白鹭湖面戏水,夏日荷花、睡莲争荣竞秀。
所获荣誉
2016年,获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22日,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公示名单。
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被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组委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2025年,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