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英文名:Jiangsu Ocean University,缩写为JOU),简称“江苏海大”。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被遴选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学校是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理事单位、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单位。
江苏海洋大学前身是1985年创办的淮海大学(筹),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复为淮海工学院。学校海洋教育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民国农商部与江苏省合办的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1998年至2002年,均具有4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原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市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7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6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2024年7月,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4年11月,江苏海洋大学开设72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5月,江苏海洋大学有苍梧校区、通灌校区、宋跳校区和墟沟校区4个校区,总占地2193.83亩,校舍面积65.7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700余人,专任教师1410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2267名;设有20个学院;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江苏海洋大学位列第322名。
历史沿革
淮海大学
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振兴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决定在苏北创办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1985年5月,连云港筹建淮海大学,建校之初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高校对口援建。1985年9月,淮海大学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相继成立。1985年秋季,淮海大学(筹)招收的首批12个专业324名本科生。放到了对口支援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委托培养,那时的淮海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报到地点是南京师范大学。当时部分学生入学前三年在其他学校就读,大四才回到淮大。
淮海工学院
1989 年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
1993年7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1993》27号文件发到学校,正式批准淮海工学院及机械制造等7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淮海工学院拥有了独立进行本科生培养的完整资格。
江苏盐业学校
1958年下半年,根据上级批准,淮北盐务管理局决定在新海连市(连云港市)创办技术学校,为轻工和江苏盐业系统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新办技校整合当时猴嘴盐业中学、新浦化工学校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校址设在“大浦久大公司”搬迁后留下的房产院内,挂“新海连制盐工业学校、新海连市盐业技术学校”两块牌子,学制3年,设化工、电工、机械、文化等专业。因学校在大浦,办学宗旨、校名涉“盐”,就被人们叫做“大浦盐校”。1962年,国家财政实在不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行,出台了“调整、充实、巩固、发展”的政策,大浦盐校宣布解散。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大浦盐校复办。1966年,“文革”开始,大浦盐校的学生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加入到了全国大“串联”的队伍,学校停课。文革后期,大浦盐校迁址到猴嘴,成立江苏盐业学校,1992年学校迁址到宋跳,1998年5月并入淮海工学院,命校名为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连云港水产学校
1943年秋,国立第二中学水产部改组为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制造科、养殖科。
1945年春,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渔捞科。
1947年2月22日、3月22日,临时参议会两次致电江苏省政府恳请省立连云水产学校迁回连云复课。
连云港水产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海连水产专科学校,1964年,该校由大专改为中专,并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1971年7月21日根据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决定,学校下放、撤销,人员、校产就地分配。1978年7月18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准恢复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设置水产养殖、捕捞、加工制冷、轮机管理四个专业。1984年,设立职工中专部,养殖专业中专班开始招生,1989年,养殖专业开始面向初中毕业和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职工招生。
2000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连云港市水产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1969年,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由江苏省负责管理,1970年,变更为连云港市机电工业局进行管理,1975年,学校改名为:化学矿山工人大学。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校为基础,建立连云港化学狂野专科学校。1987年,学校从原有的5个专业发展到8个专业。
1992年,经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
2010年11月5日,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筹建淮海工学院大学科技园。
2011年12月10日,“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在中国海洋大学正式成立。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通过了《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章程》。淮海工学院受邀加入了该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单位。
2012年,学校与如皋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宗旨,积极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机械、化工、生物与食品特色产业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争取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转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
2013 年 8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名单,淮海工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 年,通灌校区改造完工(改造工程还包括老教学楼的立面出新,学校下水管道的管线以及文化广场的改造,学生浴室智能化管理,针对停车位需求大,还修建了全新的停车场),重新投入使用。
2015年6月26日,连云港装备技术研究院在淮海工学院挂牌成立。同时,淮海工学院与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教学、科研等优势领域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相互开放试验平台,联合申报重大课题和成果,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合作领域,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2016年9月30日,由淮海工学院、东南大学、连云港市政府共同主办2016年连云港市-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会上,淮海工学院与东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连云港地方企业签署了八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2017年3月7日,淮海工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就教师互访、学术交流、学生交换等项目达成合作备忘录。
2017 年 7 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第三批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的通知》,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评第三批江苏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苏海洋大学
2019 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2020年10月27日,“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启动会在江苏海洋大学召开,标志着“江苏省海洋资源综合应用开发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正式获批并顺利启动。
2022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发改发[2022]170号),学校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2022年,经省民宗委、省体育局考评组实地考评,江苏海洋大学等11家单位获批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2023年4月,由江苏海洋大学牵头,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共同组建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同5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数智低碳院和江苏海洋大学镇江技术转移中心在润州区举行揭牌。8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博士培养单位。
2024年7月,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25年4月18日,江苏海洋大学与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江苏开放大学联合共建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开设7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截至2025年5月,学校共有设有20个学院。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人,具有高级职称570人,具有博士学位69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46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级人才工程230人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及人才团队11个。1位教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5位教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学校聘请了蒋兴伟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江苏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物工程、药学等4个学科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建有江苏省重点教材33部,5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教学成就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0项。学生龙舟队4次蝉联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3次夺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5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类排行榜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000余项、省级奖项近2300项。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目前已与多所国外高校签署教育与科研合作协议,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数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来。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
学校与国内多所企业、单位达成合作,与阿里巴巴集团、灌南县、东海县等签署校企、校地合作协议。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图书馆由本部馆、通灌分馆与宋跳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23154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多个,无线AP覆盖整个图书馆。截至2025年5月,图书馆有纸质图书超过216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163万余册,学位论文1342万余册、各类音视频4万小时,拥有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IEL、EBSCOhost、Springer-Link等电子文献数据库26种,自建6个海洋专题特色数据库子库。
科研平台
据2025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军民融合发展智库及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7个。2021年5月,江苏海洋大学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术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海洋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5年,为中文季刊,大16开,96页,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登文章以海洋科学与技术、水产类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兼顾药学、数理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食品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等学科论文。是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P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等检索系统收录源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海洋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既突出“海洋文明与发展”“西游记研究”等特色栏目打造,又注重“政治·哲学”“法律与社会”“文学·语言”“经济与管理”“历史·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等常规栏目建设。学报与国内近千所高校和科研信息部门进行学术交流,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及其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江苏海洋》
《江苏海洋》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主管,江苏海洋大学主办,江苏海洋大学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是一个展示江苏海洋发展成就、传播海洋信息的交流平台。本刊在栏目设置上将突出高层声音、海洋政策、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方面主题,内容涵盖海洋发展动态、学术研究进展、海洋生产实践、典型涉海人物事件等。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级科研奖励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连云港市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学校排行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江苏海洋大学位列第331名。
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江苏海洋大学位列第322名。
校园文化
校标
学校校标是由中英文校名、帆船、齿轮、太阳及波浪等图案组合而成的同心双圆形标志。以海蓝色为主色调,凸显了学校:“综合框架、工体为主、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表明了学校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校训
严师尊道 明德至善
严师尊道:出自《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
校歌
蔚蓝的信仰
作词:金明
作曲:路勇
海吻着天,云连着港,蔚蓝丝路意远情长,云台登高望。
潮吻着岸,水聚成浪,蔚蓝的爱如花绽放,用青春做能量。
梦是帆,心是桨,我们奋发去远航,因为蔚蓝是不变信仰。
梦是帆,心是桨,生命谱写新乐章,照亮我们蔚蓝的信仰。
静思湖畔,桃李芬芳,蔚蓝旋律激情飞扬,梦想更闪亮。
书打开窗,诗汇成行,蔚蓝澎湃你我胸膛,遨游知识的海洋。
梦是帆,心是桨,我们奋发去远航,因为蔚蓝是不变信仰。
梦是帆,心是桨,生命谱写新乐章,照亮我们蔚蓝的信仰。
梦是帆,心是桨,我们奋发去远航,因为蔚蓝是不变信仰。
梦是帆,心是桨,生命谱写新乐章,照亮我们蔚蓝的信仰,蔚蓝的信仰。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5月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苍梧校区、通灌校区、宋跳校区和墟沟校区四个校区。
苍梧校区(主校区)
苍梧校区坐落在连云港市花果山西麓,校区有学院: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等。
通灌校区
通灌校区办公地点位于连云港市通灌南路108号,校园面积约200亩。校园内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并备有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学生食堂、清真食堂、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办学所必需的基本设施,总建筑面积94382㎡。通灌校区有继续教育学院。
宋跳校区
宋跳校区位于连云港市市宋跳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区紧邻连云港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配套,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连云港市“城市绿化先进单位”。宋跳校区距离江苏海洋大学主校区7公里,现有在校生2600余人。校区内有学院:应用技术、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商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文法学院(专转本类)等。
墟沟校区
墟沟校区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大港西路28号,校区内继续教育学院。
杰出校友
学术界
截至2024年5月
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
谢义林,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王圣尧,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师。
钱正春,江苏煤炭地质勘探三队工程师。
张永辉,清华−北京大学生命联合中心及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商界
截至2024年5月
周作建,江苏正融科技的副总经理、研发总监。
刘勇,贝迪电子(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飞,男,现徐州百惠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存法,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包晓强,先后创办了江苏中水灌排设备有限公司,湖北沃特润节水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展益彬,卓然股份客户服务板块总经理。
茅玉艳,创办江苏苏畅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周作建,江苏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技术总监。
陈道泉,微软(上海)公司开发者内容发布经理。
梁斌,北京八友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
徐德伟,连云港市四方测绘勘察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仲长平,中意建机董事长。
刘飞,徐州百惠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所得荣誉
2009年,学校获市“平安创建先进学校”称号。
2010年,学校获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学校获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学校获2010-2013年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学校获“2013-2015年度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
2017年,学校获评“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学校获“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学校获“江苏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学校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学校获“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学校获首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