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八髎穴
编辑:浩

八髎穴(Baliao 小数点),别名八胶穴,穴位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L34),左右各四穴,合之为八,故名。八髎穴都在骶骨部位,位于骶骨裂孔的八个孔上。

八髎穴首见于《素问·骨空论》。该穴位具有调理下焦,通经活络,强腰止痛,理气散寒的功用。上髎主治大小便不利,呕逆,腰膝冷痛,寒热疟,鼻衄,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次髎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坚胀,腰痛足肿,疝气下坠,引阴痛不可忍,肠鸣腹泻,赤白带下。中髎主治五劳七伤,二便不利,腹胀飧泄;妇人少子,带下病月经失调。下髎主治肠鸣泄泻,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浊不禁。

八髎穴有催产、引产之功,尤其是次髎穴,故对于孕妇为禁忌穴。心肺肝肾功能衰弱者,慎用螫针;局部皮肤破溃者,避免蜂针。

定义

八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即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L34),左右各四穴,合之为八,故名。其穴名:髎,即窟也,是骨部深空的缝隙之意。

定位

八髎穴都在骶骨部位,位于骶骨裂孔的八个孔上。具体位置为,上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第1骶后孔间距39.7~40.1mm;次髎穴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两侧第2骶后孔之间距为33.2~37.0mm;中髎穴是在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在活体第3骶后孔的间距为29.0~32.4mm;下髎穴又是在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与第4对骶后孔间距是25.0~26.0mm。个体之间有一定差别。

解剖

解剖可见八髎穴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骶后孔。皮肤由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髂外侧动、静脉后支处;有髂神经后支分布,为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取穴法

从髂后上棘(髂棘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平齐的骶骨正中突起处是第一骶椎棘突,向下为第二骶椎棘突。在髂后上棘与第二骶椎棘穴之间即第二骶后孔,即次髎穴处。把中指按在第二骶椎棘突处,小指按在骶管裂孔(尾骨上方的两个小圆骨突起之间)的外侧,再将食、中、无名、小指等距分开,左右两边即是此八穴。

操作

上髎:针三分至八分。灸三壮。注:此穴为足太阳少阳病之络。

次髎:针三分。灸三壮。

中髎:针三分。灸三壮。注:此穴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下髎:针三分。灸三壮。

功用

调理下焦,通经活络。强腰止痛,理气散寒。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痛、腰骶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膝关节炎等。

2.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骶丛神经炎、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3.生殖系统疾病:月经失调经痛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骨盆腔发炎,卵巢炎,带下病阴挺遗精,阳痿等。

4.其他:外阴湿疹睾丸炎腹泻,便秘,小便不利疮疡,肛门疾患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与肿大。

上髎:大小便不利,呕逆,腰膝冷痛,寒热疟,鼻衄,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

次髎: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坚胀,腰痛足肿,疝气下坠,引阴痛不可忍,肠鸣泄泻,赤白带下。

中髎:五劳七伤,二便不利,腹胀飧泄;妇人少子,带下月经失调

下髎:肠鸣泄泻,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浊不禁。

配穴治疗

八髎穴配承扶、阳陵泉坐骨神经痛;次髎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尿失禁;次髎配血海治经痛;中髎配足三里穴治便秘;下髎配气海治腹痛。

临床应用

1.强直性脊柱炎:常为年青男性好发,出现骶髂关节炎,向上渐进的腰背颈部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升高,其发病与组织相容抗原B27(HLA一B27)密切相关,呈阳性。常用八髎穴配合使用督脉(命门、至阳等穴)、背部膀胱经的背俞穴(大肠俞、肾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隔俞、心俞等穴)进行治疗。

2.慢性腰肌劳损:在劳动中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的体位,或腰肌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恰当或反复多次损伤,迁延而至慢性腰痛。常见有慢性腰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缠绵不愈。劳累、受寒、气候变化时酸痛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腰部重着牵掣,压痛不显,无明显活动障碍。急性发作时腰痛加重,肌肉痉挛,腰椎侧凸,甚至出现下肢牵涉痛,但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若腰痛伴腿痛明显的治疗:常用此八髎穴配合使用秩边穴、环跳穴、承扶穴、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商丘市等穴治疗。

3.妇科学骨盆腔发炎月经失调经痛等病:出现月经先期、后期及月经先后不定期,少腹部疼痛等症,常用八髎配三阴交、中极穴、子宫穴等,其中次髎穴使用最多,又称为“妇科病的要穴”。

禁忌证

八髎穴有催产、引产之功,尤其是次髎穴,故对于孕妇为禁忌穴。

心肺肝肾功能衰弱者,慎用螫针;局部皮肤破溃者,避免蜂针。

相关论述

《素问·骨空论》:“八髎在腰尻分间。按:此即尾骶之八孔也。”

甲乙经》卷三第八:“八髎”写作“八窌”,并同时出现了上窌、次窌、中窌、下窌,为“足太阳少阳病之络”,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腰痛。据考证,“窌”与“髎”二字应属同字异写,《太素》及《甲乙经》中尤多如此。后世医籍中二词亦并用。

《百症赋》:“湿寒湿热下髎定。”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