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石蝴蝶(粉黛:石蝴蝶属 grandiflora)是苦苣苔科石蝴蝶属下的一种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大花石蝴蝶分布于中国云南蒙自,生于海拔约2100米的山地石灰岩上。
大花石蝴蝶是中国特有植物,1895年,英国植物学家汉考克在云南蒙自考察时首次发现该物种,标本被采集之后存放于丘园中,永久留存。大花石蝴蝶叶片基生、多态,具显著柔毛与侧脉;蓝色花冠二唇形,雄蕊退化与雌蕊外露。其花形别致,色泽柔美,是微缩景观的良好素材。
2021年起,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繁育幼苗。2025年6月,数百株幼苗回归云南蒙自天坑原生境,选取交通便利的崖壁和1公里外的无干扰天坑两处地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GCCC)在移植时保留遗传多样性,每株采集5枚叶片用于温室扩繁。
物种学史
大花石蝴蝶是中国特有植物,1895年,英国植物学家汉考克在云南蒙自考察时首次发现该物种,标本被采集之后存放于丘园中,永久留存。此后,大花石蝴蝶一度“消失”。2021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的支持下,联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对蒙自市周边多个天坑进行初步调查,并于2021年6月17日在无人机侦测和专业攀岩团队的协助下,通过绳降的方式对一直径超过100米、深度60米到100米的大型天坑开展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在该次调查工作中意外发现了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的一个新居群,使这一“消失”125年的极度濒危物种得以重现人们的视野。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草本。叶多数,均基生,外部叶长达14.5厘米,具长柄,内部叶小,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干时纸质,狭椭圆形,披针形,卵形或宽卵形,长1.2-6厘米,宽0.8-2.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或钝,边缘全缘,两面被绢状柔毛,侧脉每侧5-6条;外部叶的叶柄长达9厘米,被柔毛。花序4-10条,每花序有1-3花;花序梗长2.5-5厘米;苞片2,小,线形。花萼长约7毫米,5裂达基部,裂片稍不等大,披针状线形,有短柔毛。花冠蓝色,长约2厘米,上唇比下唇稍短,2浅裂,下唇3深裂,裂片狭卵形。雄蕊内藏,花丝着生于近花冠基部处,有短柔毛,花药比花丝短,近椭圆形,2药室顶端不汇合;退化雄蕊3,小雌蕊稍伸出花冠筒之外,子房和花柱均被短柔毛。
分布栖息
大花石蝴蝶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石灰岩石壁或石缝中,野外仅在云南蒙自发现3个分布点,其中一个分布点靠近省道公路和耕地。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大花石蝴蝶原生境因修路、耕作等人为活动干扰,生境正在被逐渐蚕食,物种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知报道的数量仅有300株。2021年10月起,种质资源库利用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技术,克服了野外种群稀少、自然繁殖困难的重重阻碍,数百株大花石蝴蝶幼苗在实验室中茁壮成长,为野外回归铺就了生命之路。 2025年6月19日至20日,在蒙自市幽深的天坑群中,大花石蝴蝶野外回归工作开启。本次野外回归选取了两个地点。回归点一选择了位于蒙自天坑外石灰岩崖壁原生境,该原生境紧邻农事生产道路,交通便利,利于回归后开展后续监测工作。回归点二距离地点一约1公里的天坑,此处生境良好,无干扰无威胁因素。
致危因素
生境退化或丧失。
保护级别
大花石蝴蝶现已被列入《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和《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
保护措施
GCCC(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采集了每一株各5枚叶片,在保证保持了所有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的前提下,将在GCCC保种温室内进行扩繁。2025年6月,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的一大批大花石蝴蝶幼苗,被移栽到该物种的原始栖息地——云南蒙自天坑。
主要价值
大花石蝴蝶花形别致,色泽柔美,是微缩景观的良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