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骥,1971年1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7年,曹军骥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气溶胶与环境研究室主任、陕西省环境保护细粒子重点实验室主任。
曹军骥一直从事大气气溶胶、大气化学、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古气溶胶循环与过去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2001年2月,曹军骥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6月起,曹军骥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1年至2006年,曹军骥先后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12年8月3日至2014年10月10日,曹军骥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所长。
人物经历
1990年9月,曹军骥进入长安大学地质勘探专业学习,1994年7月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校矿床学专业就读研究生,1997年7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专业攻读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方向博士学位。2001年2月,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4月,前往美国沙漠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截至1999年10月)。
2001年10月,进入香港理工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助理(2001年10月-2002年18月)、副研究员(2003.8-2004.8)、研究员(2005.12-2006.2)。
2007年2月,再次前往美国沙漠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2007年2月-3月)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金额为200万元。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11月在第六届“亚洲气溶胶年会”上获得亚洲青年气溶胶科学家奖,是国内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学者。
2020年10月30日,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曹军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碳气溶胶实验室,系统调查了珠三角、西北、青藏高原和14个重要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定量解析其贡献来源,率先开展二次碳气溶胶研究;
恢复了过去50年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黑碳变化历史,并论证其环境影响;
在国际上首次论证了气溶胶碳酸根碳同位素的示踪作用,定量估算了沙尘碳酸盐的环境效应;
深入研究了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与成因,为省市部门制定污染控制对策提供支持;
在国内首次建立博物馆空气污染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等的室内大气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
建立综合的黄土粉尘源谱库,参与系统总结风尘全球铁联系的过程与机制。
学术论著
参与编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中文2部,发表期刊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170余篇,包括合作作者Science和PNAS各一篇,被SCI引用30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引用200余次,高被引论文H指数为26,其中3篇论文入选ISI High CitedPapers。入选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基本科学指数(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全世界地球科学高引用率TOP1000科学家目录(排名528名)。
成果在11个国际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发表期刊论文150余篇,包括在Science,PNAS等发表SCI论文75篇(第一/第二作者发表40篇),被SCI引用930余次,2篇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达108次/66次。
荣誉表彰
曾获2009年度亚洲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国内唯一)、第二届中科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09)、第五届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08)。
Frank A. Chambers国际空气污染控制杰出成就奖(国内唯一)、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
亚洲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国内唯一)、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第五届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首届中国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四届青年科学奖、
并作为主要参加者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2012)、
2010年曹军骥被评选为“第十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获得者。
2012年8月曹军骥任地球环境研究所执行所长(任期2年) 。
2013年荣获“2013 Frank A. Chambers Excellence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Award”(2013年国际空气与废物管理学会空气污染控制杰出成就奖),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
2015年6月26日在日本金泽市举行的第九届亚洲气溶胶会议上,荣获亚洲气溶胶学会Fellow奖(AARA Fellow) 。7月29日曹军骥当选中科院第四届青联副主席。
2016年9月7日,在法国图尔(Tours)举行的第22届欧洲气溶胶会议上,曹军骥研究员荣获国际气溶胶学会每两年颁发一次的IAFA奖。
2022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Clarivate)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曹军骥在列。
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社会任职
国际气溶胶学会(IARA)执委
亚洲气溶胶研究会(AARA)主席
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协会(AWMA)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学会主席
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大气化学计划(IGAC)中国工作组委员
北京粉体技术协会粉体危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SCI期刊《Journal of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副主编
SCI期刊《Particuology》与《Aerosol & Air Quality Research》编辑
SCI期刊《Particuology》编委
核心期刊《中国粉体技术》编委
纽约科学院会员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美国地球物理研究会会员
2008年10月开始担任A&WMA中国分会主席,负责中国分会的筹建工作。
2009年6月15日至19日在美国底特律召开的第102届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学会(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WMA)年会上,曹军骥当选为该学会环境监测(Ambient Monitoring)技术委员会主席,任期三年,负责处理该学会有关环境监测方面的科研、技术、管理咨询等事务。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此职务。
人物评价
他扎根在西部踏实工作20年,学术上坚持与国际接轨,强调自主创新,主要在碳气溶胶物理化学性质与环境效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为我国气溶胶科学做出重要贡献。
颁奖词:
西部的黄土掩埋了多少历史,却遮掩不了他的一颗火热的心。他扎根西部一干就是二十年,立志为祖国西部的环境研究奉献青春与激情——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
曹军骥在空气污染领域从事工作18年,发表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创建了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学会中国学会,在国际空气污染控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