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花(dasheen flower),别名芋苗花,中药名,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的花序。其原产中国和印度、马来半岛等地。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等热带地区也盛行栽种。
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其味辛,性平,有毒。具有理气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气滞胃痛,噎膈,吐血、子宫脱垂,小儿直肠脱垂,混合痔,鹤膝风。内服:煎汤,15一30g。外用:适量,捣敷。
来源
药物来源
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
药用部位
植物芋的花序。
采收加工
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味辛,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散瘀止血。主治气滞胃痛,噎膈,吐血、子宫脱垂,小儿脱肛,内外痔,鹤膝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一30g。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
1.治吐血:芋头花15~30g,炖腊肉或猪肉服。(江西省《草药手册》)
2.治子宫脱垂,小儿直肠脱垂,疮疡脱出:鲜芋头花3~6朵,炖陈腊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3.治鹤膝风:(芋头花)配生姜、葱子、灰面共捣烂酒炒,包患处。(《四川中药志》1960年)
4.治盗汗:(芋头)花21~30g,猪瘦肉60g,同煮服。(江西《草药手册》)
风险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炎症及出血者忌用。”
相关论述
1.《生草约性备要》:“治隔食,炒用。”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内外痔疮,吐血及小儿脱肛。"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子官脱垂,痔疮核脱出。”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块茎含淀粉69.6~73.7%,蛋白质1.75~2.30%,脂类0.47~0.68%以及维生素B1、B2等,并含氰甙。
毒性
某些地区将菜地中的芋作蔬菜或粮食食用,因块茎中含氰甙,食用不当可致中毒。前人常将细叶姑婆芋与家芋混淆,亦是造成中毒的另一原因。
基原信息
芋
产地
芋原产中国和印度、马来半岛等地。中国南北长期以来进行栽培。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等热带地区也盛行栽种。
生长环境
芋喜高温湿润的环境,栽培适宜向南,长势会茂盛。
形态特征
芋属于湿生草本。块茎通常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均富含淀粉。叶2-3枚或更多。叶柄长于叶片,长20-90厘米,绿色,叶片卵状,长20-50厘米,先端短尖或短渐尖,侧脉4对,斜伸达叶缘,后裂片浑圆,合生长度达1/2-1/3,弯缺较钝,深3-5厘米,基脉相交成30度角,外侧脉2-3,内侧1-2条,不显。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20厘米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厘米,粗2.2厘米,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厘米,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厘米,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圆锥状,长3-3.5厘米,下部粗1.2厘米;中性花序长约3-3.3厘米,细圆柱状;雄花序圆柱形,长4-4.5厘米,粗7毫米,顶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厘米,粗不及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