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台遗址位于长清区东南20千米的五峰山之阳,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先后包括了岳石文化和西周、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其中以西周早期聚落和周代邿国贵族墓地的资料最为丰富和重要。
仙人台遗址呈曲尺形,东部较窄,西部较宽。东西长60米、南北宽10-37米,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仙人台遗址发现6座墓葬,除M5外均集中于遗址中部,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底设腰坑、殉犬,墓向东西向,流行独木棺、棺内铺朱砂,规模各异。随葬品丰富,共320多件(套),有青铜器、玉石器等多品类,礼、乐器达110件,7件带铭文,M1还出土我国最早蜡模铜铸件。六号墓规格最高,长4.6米、宽4.5米,随葬马车部件、铜车马器,二层台殉犬;墓主随身有玉饰若干,墓内有铜礼器35件,含15件鼎,另有陶器、编钟、石磬、兵器等。据随葬品特征、铭文与文献,判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邿国贵族墓地,六号墓是邿国国君之墓。1978年秋,济南市文物处对其展开调查。1987年秋,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复查工作。1995年3月至5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面积共计610平方米。1995年,仙人台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于邿国为周代东方小国,历史文献记载很少,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的出土,弥补文献短板,为邿国历史探究呈上详实材料,扭转学界对邿国地望的固有认知。出土的高规格文物、独特葬俗遗迹等,助益于研究商周的政治礼制、工艺水准、丧葬文化。高度发达的青铜礼器与乐器,直观展现孔子时代的礼乐文明,有力推动了春秋时期历史研究。
历史沿革
1974年夏,长清区五峰镇村民张建新在村南水库“仙人台”崖头砍树时,意外发现青铜器与陶器。他将部分器物上交,部分被亲友取走或售予废品站。1975年秋,仙人台遗址被首次发现。1978年秋,济南市文物处对其展开调查。1987年秋,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复查工作。1995年3月至5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面积共计610平方米。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周代墓地。除周代邿国墓地外,还发现和清理了岳石文化、西周、东周和汉代等不同时期的房址、灰坑、窑址、墓葬等90多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铁器和铜器等遗物300多件。
地理位置
仙人台遗址位于长清区东南20公里的五峰山之阳,南大沙河上游的北岸,北距济南市市区25公里。
遗址概况
综述
仙人台遗址高出河床及周围地面4-20米,是一处典型的河旁高台遗址。由于长期的库水回荡切割、风化剥蚀,加之人为取土等原因,遗址破坏相当严重。遗址现呈曲尺形,东部较窄,西部较宽。东西长60、南北宽10-37米,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
周代邿国贵族墓地
墓葬分布与形制
仙人台遗址共发现6座墓葬,除M5外,其余集中于遗址中部。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底设有腰坑,坑内殉犬,墓向呈东西向。当时葬俗流行独木棺,棺内铺散朱砂,墓葬规模差异明显。
随葬品特色
随葬品极为丰富,总计出土320多件(套),涵盖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海贝等品类。青铜器里仅礼、乐器就达110件,造型大气、工艺精湛,其中7件铸有铭文;诸多随葬品属首次现世,像M1出土的利用失蜡法铸造并镶嵌宝石的双龙镂孔圆柄短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蜡模铜铸件。
六号墓规格
六号墓规格在6座墓中最高,东西长4.6米、南北宽4.5米。随葬拆散的马车车舆、车轮及各类铜车马器;二层台上殉葬高大犬只,四蹄捆扎,戴精致铜顶圈。墓主随身佩戴玉冠件3件、玉项链一串13件,还有诸多玉璧、玉玦、玉琥等礼器;墓内放置铜礼器35件,包含鼎15件(除1件特大者,其余14件两两相同,契合诸侯用鼎之礼),簋8件、方壶2件等,另有陶器10件,铜编钟两套11件、石磬一套10件,以及铜剑、铜戟、盾牌和盔甲等。依据随葬品时代特征、铭文并结合文献,推断此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邿国贵族墓地,六号墓应为邿国国君之墓。
获得荣誉
价值意义
邿国研究突破
由于邿国为周代东方小国,国小位低,历史文献记载很少,只在《春秋左传》单襄公十三年被鲁国吞并时才有所提及。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的出土,弥补文献短板,为邿国历史探究呈上详实材料,扭转学界对邿国地望的固有认知。解决了邿国国君墓地所在问题,推断邿国一支或主支曾在此地繁衍生息,其存续从春秋早期甚至更早的两周之际延续至春秋晚期,长清区或其周边为其数百年的中心区域。出土的大量带有铭文的器物,极大丰富了邿国历史。
考古学贡献
给商周考古领域输送珍贵一手资料,出土的高规格文物、独特葬俗遗迹等,助益于研究商周的政治礼制、工艺水准、丧葬文化。高度发达的青铜礼器与乐器,直观展现孔子时代的礼乐文明,有力推动了春秋时期历史研究,充分彰显考古学在还原古代历史中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古国史研究注入全新活力与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