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表演艺术,被称为古彩戏法。古彩戏法有许多别名,比如幻术、戏法、障眼法、藏挟技等。自从南宋时期以来,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特别是杭州这个城市,古彩戏法就成为了瓦舍、街头和喜庆的堂会上常见的演出节目。
古彩戏法被视为一种充满智慧和神秘的游艺表演,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秘术、幻术或戏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这可以在巫术文化传说中找到蛛丝马迹。古彩戏法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美的服装、道具而闻名。演员们穿着古代的长袍,这些服装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他们巧妙地藏匿着各种彩物,然后利用一块方形彩单进行遮蔽。在彩单遮盖的瞬间,他们变化出各种神奇的器物,令观众惊叹不已。古彩戏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魔术的精髓所在,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戏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艺术之林中的瑰宝。戏法艺术根植于人民之中,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古彩戏法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展历史
起源
古彩戏法被视为一种充满智慧和神秘的游艺表演,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秘术、幻术或戏法。古彩戏法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巫术。据记载,蚩龙展现了作雾的能力,夏商时期表演了奇伟的战术,西周时期有吞云喷火的传说,而春秋时期则有站悬和水火双遁等与戏法相关的故事。在秦汉时期称为“幻术”,经历代不断发展,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然而,出现在典籍中的戏法表演记录主要可追溯到西汉以后。
发展
中国早期出现了一些戏法,例如吞刀吐火、画地成川、扛鼎等。《西京杂记》及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了这些戏法,还记载了叫东海黄公的传奇人物,据说他拥有神奇的法术,能够制服蛇和虎,驾驭云雾。公元前108年,西汉刘彻刘彻举行了以“鱼龙曼延(魔术)”和“百戏(歌舞杂技)”为主的表演招待国外使臣。“鱼龙”后成为宫廷礼仪一部分。可见汉代已经有了戏法的雏形,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戏法多与方术、术士有关与杂技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
隋唐时期,宫廷魔术与民间魔术并举,繁荣发展。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娱乐场所,被称为“瓦舍勾栏”,吸引了大量流浪艺人。其中一些表演者成为了有名的魔术团体,如南宋的“云机社”。此时魔术分科也越发精细,并形成了“手法、撮弄、藏厌(挟)”三大体系。至明清时期,魔术主要存在于民间,表演分“撂地”和“厅堂”(艺人受召于富贵人家表演)两种方式。清末民初,一些固定的演出场所如北京天桥、天津的“三不管”成为戏法艺人们展示才华和吸引观众的平台。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戏法艺人。清光绪年间,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辑录民间戏法的专门著作《鹅幻汇编》。
“古彩戏法”原叫“中国戏法”,新中国成立之后,戏法宗师杨小亭将“中国戏法”改名为“古彩戏法”。1959年,中国杂技团演员杨小亭对传统落活表演进行了更适合舞台演出的改良。当时,很多文化大家一起帮他出主意,对节目进行包装。这套节目无论从难度还是舞台呈现都近乎完美,后来成为了全国统一的演法,被定名为“古彩戏法”,行内也称“四亮”。盛满水和鱼的玻璃鱼缸、垛葫芦(从小到大一摞7个盛满清水和龟的鱼缸)、搓钵(带托盘的鱼缸)、匕譬黜(托盘放七只玻璃茶杯),这就是所谓的“四亮”。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西方魔术的大量涌入,再加上古彩戏法及其难练,导致古彩戏法的发展受到了冲击。
现状
2010年开始作为中国传统魔术的古彩戏法却依然是冷门,主要活跃在京津地区。此外,道具的制作工艺也面临着失传。伴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牌技、幻术等西方魔术逐渐引起观众的兴趣,中国传统魔术的发展空间却在减少。直到2014年,为了保护古彩戏法这门传统技艺,使之发扬光大,对“古彩戏法”这种传统魔术艺术的整体申遗,它的申遗对魔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觑。其中张正方、王超、肖桂森、贾海水等艺人在济南、天津等地及国外进行表演及讲解来传承。如今,古彩戏法随着西方魔术的普及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魔术,并进而了解中国的古彩戏法,从而促进了它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交流与传承使得古彩戏法得以在当代延续,并丰富了世界魔术的多样性。
艺术特点
表演道具
中国古彩戏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戏法演员大都身穿着长袍,道具如鱼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带在身上;表演内容按照中国民俗,大都有庆贺吉祥之意。例如,吉庆有余,瓶升三戟(谐音平升三级)等。
中国传统戏法中使用的道具大多来自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常见的物品,比如盆、碗、碟、勺、笼、箱、柜、刀等。这些道具平凡而实用,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戏法的手法遵循着"上下翻亮,经外交代"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表演前,演员需要向观众展示双手的姿态,确保上、下、反、正等各个方向都清晰可见,将道具或手势的内外部都向观众展示。
表演技法
古彩戏法中注重使用"八字真言",即捆、绑、掖、撕、携、摘、解。这些动作术语描述了在古彩戏法中演员的准备工作和表演过程。在后台的准备工作中,演员会运用捆绑、绑好、埋藏、掖夹等手法,将道具或准备好的物品做好准备。而在观众面前的表演中,演员则使用撕烂、携带、摘下、解开等手法,使物体看似变化莫测。根据行当的分类,这种表演方式被称为"彩门"或"彩立子",而所有进行戏法表演的行当都被称为"彩立子"。
在表演过程中,古彩戏法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不能穿帮,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与魔术精彩的配乐不同的是,古彩戏法在表演中全凭表演者“嘴说”,戏法艺术中的语言和表演同等重要,通过不断的抖包袱与观众互动,将观众带入表演中。
表演台词
古彩戏法作为人们以前谋生的手段之一,如何留住观看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会在表演时说一些类似“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下断”、“说那个正月十五闹元宵,那个绣球灯,周围胡纸,中间点蜡,这么一拽跑马灯,一拍九连灯……”这样的贯口,这些话可以让他们的戏法表演更加吸引人。倘若没有这份口艺,那么古彩戏法的精彩也会大打折扣。这便是在揭秘视频广为流传的情况下古彩戏法仍能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戏法分类
小戏法
以手彩活为主,道具简单、可随身携带,基本入门的四门功课为「剑丹豆环」,表演项目包括吞剑穿喉、月下传丹,仙人栽豆、中国连环、三仙归洞、八仙过海等等
中戏法
主要考究做道具的手法,表演项目包括口吐百丈、纸条变面、鸳鸯连棒、蒙鼓出彩、金杯入地、旱地拔杯、海底捞沙、罗圈献彩等等
大戏法
以落活表演为主,一般表演者会穿着长袍马褂,用一张瓦单遮挡身体,变出鱼缸、灯笼、花盆、火等大大小小物件,表演项目包括瓶升三、吉庆有余、十大件、十八件等等
代表人物
朱连魁
朱连魁,清代古彩戏法表演者,艺名金林福。他擅长的戏法有碎纸还完、空竿钓鱼等,其中大碗飞水的表演使得外国魔术师也为之震惊。大碗飞水是以布为道具作掩护,变出一个巨大的盛满水的碗,而使水不露分毫,之后又从水中变出诸如金鱼这样的东西。
胡玲珑
胡玲珑出生在中国杂技之乡——吴桥,系第四代(传统魔术古彩戏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玲珑自幼受家庭和地方杂技文化熏陶,多年的演出经历不仅提升了他舞台的自信,深刻了解到全国各地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喜爱和追捧,也对他接下来人生志向奠定基础,因此他立志要把中国“传统魔术古彩戏法”发扬光大,要把中国传统的魔术文化继承和发展。
牟衍铭
牟衍铭,是古彩戏法第五代传人,穆派戏法第三代传人,他的师父是穆派戏法第二代传人徐剑秋。2017年牟衍铭参加CCTV4《非常传奇》栏目,与徒弟田学明一起演绎了古彩戏法,惊艳四座。他把这精妙绝伦的中原地区传统魔术,从“三教九流之把戏”慢慢发酵,用匠心酿出古老的智慧。未来,他也将不断寻找传承人,将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金秋
金秋,原名王富秋,是吉堂古彩戏法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自主编创了古彩戏法《古往今来》。金秋带着吉陞堂古彩戏法走过了许多地方,包括在文化扶贫项目中的田间地头以及受邀演出的礼堂剧场。吉陞堂古彩戏法曾经作为金秋的谋生手段,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仅有的第六代传承人,金秋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的重任。他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致力于编创新的节目并带领徒弟,为吉陞堂古彩戏法的未来传承与创新而努力,走上了一条独有的道路。
艺术派别
北派
北派双彩堂郝氏戏法是古彩戏法演化的一个重要流派。古彩戏法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道家先祖吕洞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古彩戏法主要在道教活动、祭祀和节庆等场合中由道士们精心设计和创作,呈现出神奇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彩戏法逐渐演变成了在宫廷、广场和舞台上的表演艺术。而北派双彩堂古彩戏法注重的是"口彩相联",即除了变戏法的技巧外,还融入了相声表演的口技。这种表演形式在语言上展现了幽默和诙谐,让观众在欣赏戏法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笑声和娱乐的乐趣。
南派
从前南方把古彩戏法称为“耍把戏”,讲究画面,服装时尚,更容易与世界接轨。其表演讲究道具选型的宏观壮丽,表演优美洒脱,一般不说话。自南宋以来杭州市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艺人表演过程中都遵循传统,一直身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须,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上下反正都要亮相。在表演过程中,古彩戏法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不能穿帮,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戏法艺术中的语言和表演同等重要,通过不断的抖包袱与观众互动,将观众带入表演中。
演出信息
价值意义
古彩戏法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古彩戏法的演变,了解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社会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同时,古彩戏法保留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古彩戏法作为一种表演形式,能够展现和凝聚民族精神及色彩,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与民族文化和传统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观。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幻想和浪漫主义精神。古典戏法从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展现,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古彩戏法作为中国传统魔术却依然是冷门,主要活跃在京津地区。此外,道具的制作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直到2014年,为了保护古彩戏法这门传统技艺,对古彩戏法传统魔术艺术的整体申遗,它的申遗对魔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觑。之后,因西方魔术的不断普及,古彩戏法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样的趋势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了魔术,同时也让他们对中国的古彩戏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不仅促进了古彩戏法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范围内魔术的多样性和魅力。2023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开始在互联网上分享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关景飞在互联网上以视频的形式传播古彩戏法。
保护措施
古彩戏法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肖桂森“古彩戏法”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作为全国首个落户高校的国家级非遗“古彩戏法”工作室,未来它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育创新力量。肖桂森戏法工作室的成立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希望师生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2021年4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彩戏法剧场顺利入驻海南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为景区现场游客免费表演民间传统魔术,丰富景区文娱项目的同时,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展示给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