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市,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
彭凯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2004年任世界华人心理学会共同主席。为众多国际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曾获得多项美国和国际科研基金、奖励和学术荣誉。多篇论文被收入社会心理学经典论文集。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他是文化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截止2023年12月,彭凯平发表46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 Review》《American Psycholog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学术期刊有重要成果发表,并出版《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New Readings in Cultural Psychology》《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十四部中英文著作。彭凯平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起者,享有“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美誉。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自2015年起,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2016 年当选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23年1月8日,彭凯平入选“2022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名单。
人物经历
求学经历
国内求学经历
彭凯平1962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市,中学就读于岳阳市第一中学。1976年受唐山地震的影响,使得正在读初中得彭凯平,对地震研究有了兴趣,并且自己发明了简单的地震检测仪。这使他高中选择理科,梦想成为一名研究地震的地球物理学。
1979年,彭凯平从湖南岳阳考上北京大学,高考志愿填报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和地球物理学系,想成为一个地质物理学家研究者。却被意外分配至北大心理学系。刚入学时,与众多理科生一样,由于彭凯平对心理学有诸多误解和不满,第一次普通心理学测验只有60多分。在他有些郁闷、迷茫之时,碰巧听到了由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开办的“寒夜谈红”讲座,彭凯平被周先生做学问的思路和方法所吸引,便由此开始下定决心端正态度、认真学习。
国外求学经历
1997年5月,彭凯平在他的博士导师理查德·尼斯贝特教授带领下,成功获得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此时彭凯平面临新一轮的职业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田长霖教授的一句话打动了彭凯平,彭凯平选择了伯克利,也为后来华人学者任教于伯克利心理学系开了先河。
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后,北京大学让他留校任教。1985年他开始教课,在北大教的第一门课是“心理测验”。后来,他担任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班主任、辅导员和系主任秘书,再后来成了系主任助理。199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2008年彭凯平回到了北京市被聘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024年4月,卸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彭凯平认为,中国心理学过去一个阶段有明显的生物化、经济化、病理化倾向,应当改一改,更加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人的积极倾向和心理潜能。由于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因此世界上主流的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结论大多指向西方的文化与心理特征。他针对中国心理学研究存在极大空白的情况,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研究人内在积极的力量。他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他努力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思想和中国传统智慧对应起来,比如把“积极天性”翻译成“良知”,积极心理学的修行方法称为“知行合一”,将flow翻译成“福流”……他坚定地站在积极心理学推广普及的最前沿。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要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和蓬勃发展,需要生活化、科技化、中国化和普及化。
此外,彭凯平还关注广大青年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现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非常需要心理科学的滋养。因此他不仅潜心学术研究、坚守教育一线,还利用自己出资、朋友捐赠等形式,为各地尤其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和校长提供免费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再通过他们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开去。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中国心理学家共同努力,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心理学领域扩展到更为多元的全球语境之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科研成就
首提“实验伦理学”
2011年,喻丰与导师彭凯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将实验方法用于伦理学研究并将其归结为四个研究问题:人性善恶问题、文化是否会影响道德判断、个人还是外部环境更能够影响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归因于情绪还是理性。
实验伦理学能作出的贡献包括:(1)清晰地解释原来那些靠思辨难以说清的问题。(2)能为哲学家的思辨提供依据,能为纷繁复杂的伦理问题的解答提供线索。(3)实验伦理学让人们知晓心理事实。(4)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成立幸福科技实验室
2016年4月16日,彭凯平牵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在世界首个幸福科技实验室(清华H+Lab)落户清华大学的仪式上,清华H+Lab以幸福(Happiness)、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为理念,在成立仪式上被称为“全球最幸福的房子”。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率先建成世界第一个将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产学研转化的幸福科技创新孵化平台。
教育成就
2013和2014年彭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该课程由清华大学组织开设,已成为“学堂在线”慕课平台的一流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9月3日开学之际,网易有道旗下k12网校有道学堂联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彭凯平教授团队正式发布中国青少版《幸福课》,包含面向3-9岁孩子、主打AI互动体验的《少儿幸福课》以及疏解中学生学习压力的有声课《有道幸福课·听我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提供差异化的课程方案,旨在为中国青少年打造一款系统化、有实效的心理素养课。
主要作品
至今,彭凯平发表46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 Review》《American Psycholog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学术期刊有重要成果发表。 出版《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New Readings in Cultural Psychology》《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十四部中英文著作。
出版著作
参考资料
发表论文
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1日,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更新截至:2024年4月
荣誉奖项
社会活动
热心公益
彭凯平教授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是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也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担任过美国慈善组织唐氏基金会董事和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董事,以及中国"幸福园丁"公益基金和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合国大会报告。
参与节目
2020年8月26日,主演的纪录片《幸福实验室》在中国大陆首播。
2021年12月31日,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航2022迎新年特别节目。
2022年9月26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
2022年12月22日,参加的节目《开场白》第二季在中国大陆首播。
人物事件
2021年8月11日,彭凯平在个人微博中晒出自己“隔离期间开会的标配装”:上身着正式的西装衬衣还打着领带,下身却只着一条红色的西装短裤,在网络上迅速“出圈”并引发网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