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景德镇陶瓷
编辑:浩

景德镇陶瓷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景德镇陶瓷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陶瓷生产史,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后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受到了摧残,使得景德镇陶瓷逐渐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使得景德镇陶瓷逐渐复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景德镇陶瓷成为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而景德镇也被称之为“瓷都”。

景德镇陶瓷主要有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玲珑瓷、古彩瓷、新彩瓷和雕塑瓷等品类,被誉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带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qìng]”的艺术特点,主要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影青双系执壶、元代的影青堆罂粟花纹粉盒、明代的五彩杂宝果盒和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等。景德镇陶瓷代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和工艺水平,在艺术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受到很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同时,景德镇陶瓷也承载着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成为了景德镇市的代表性文化产品之一。

2005年4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景德镇瓷器”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年,江西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纳入其中;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2020年6月,景德镇获批创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2年8月,成立景德镇非遗保护协会。

历史沿革

东汉-起源时期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在东汉大约25年的时候,就有关于陶瓷的记载。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当时,景德镇瓷业主要是以生产瓷质建筑材料为主。最早的陶瓷制品由于制作工艺的不成熟,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较厚,所以并不远销。随着瓷器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景德镇的瓷器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瓷器工艺逐渐成熟。

东晋至隋-发展时期

东晋时期的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促进了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化和发展,被后世称为“制瓷师祖”并建立庙宇祭祀。南北朝时期,陈至德元年(公元583年),陈叔宝陈树宝在京城兴建宫殿,并命令新平镇(现景德镇)烧制瓷器送进宫中使用。隋朝时期(公元581-公元618年),新平镇烧制成了两座狮象雕塑,被放置在显仁宫前。

唐至元-繁荣时期

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年),在景德镇开辟了专门的瓷器烧制区,也称为“窑场”,并开始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制度。据考证,唐代景德镇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由此开启了日后陶瓷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制度的先例。唐代的景德镇陶瓷以青瓷为主要产品,其器型造型典雅简练,釉面光洁细腻。同时,唐代景德镇瓷器的绘画和装饰工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主要以刻画为主,表现了较高的刻线技术水准。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景德镇陶瓷的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逐渐走向规模化。景德镇民间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与官窑趋同,技术进步较大,亦开始因时代变迁而出现新瓷器,包括磁州窑、高昌窑等等。相比于唐代,宋代景德镇瓷器在造型上更加细腻,釉面质感也更好。此外,宋代的青瓷和白瓷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时期北宗瓷与南宗瓷的崛起,推动了景德镇瓷器在艺术价值和民间艺术两方面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的釉色也在宋代发展出了官釉、青花等新的装饰工艺,这也丰富了景德镇瓷器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宋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既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宋朝也成为了瓷器工艺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宋代对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推动,也为后世中国陶瓷工艺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元朝初期,景德镇陶瓷的生产逐渐转向商业化和市场化,并且在应用范围上也更加广泛,如高温白瓷、绿瓷等品类均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代景德镇陶瓷的生产逐渐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的时期,装饰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当时的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最大的亮点之一。粉彩瓷在其色彩的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瓷器的单色调,创造出了更为柔和的颜色配合,让景德镇陶瓷具有了另一种外观效果。此外,元朝景德镇陶瓷的器型也有了进一步调整和提高。逐渐开始出现其他瓷器类型,如洗、盆、鼎等器型,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艺术品,如手卷、小雕像等,其中名朝瓷器被视为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珍品。

元代的景德镇陶瓷制造业开启了通向专业化的道路,很多陶瓷的生产已经由体系化管控。同时,景德镇窑区也开始兴建很多的大规模窑,生产规模开始不断扩大。

明至清-二次发展

在明朝初期,景德镇陶瓷的釉彩装饰工艺和器型设计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景德镇陶瓷器型较为多样,有鼎、豆、罐、壶、盘等多种器型;其设计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也发展出了新的画风和造型,如官窑和青花瓷都成为了明代景德镇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的釉面装饰技艺又发生了飞跃式的提高,瓷器的人物、花草等图像更加细腻精美;素白瓷器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角,青花、五彩等新的釉色釉彩开始逐渐占据市场。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批陶瓷制品,如色瓷、彩绘瓷、鸟虫瓷、文房用品等,这些器皿充分体现了明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

清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在生产方面逐渐趋向规模化和精细化,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景德镇瓷器的品质大大提高。青花瓷是清代景德镇陶瓷的代表之一。景德镇的青花瓷在配色上向更为细致的水彩方式上转变,其颜色更加鲜艳。在器型方面,青花瓷开始引入更多的民间元素,使得其品类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制作过程上,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在市场方面,其中部分场所开始在瓷器市场上制定价目标准,与此同时,清朝时期的景德镇陶瓷还大量出口欧洲国家,在外销方面占据了较大份额,从而推动了中国瓷器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和发展,扩大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全球性的合作。

清朝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资质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兴建了越来越多的瓷器工艺学校、制瓷业联盟等教育机构,在技术、文化和产业方面逐渐形成一个更具有稳定性和成熟度的体系。

民国时期-衰落时期

在民国时期(1912年-1919年),社会时局动荡,政权不稳,经济方面较为落后,战事频繁的发生逐渐摧毁了中国瓷业的生产。随着各国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并通过发动战争来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并让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西方各国经过工业革命后,市场意识浓厚,开始借助机器生产瓷器,使得瓷器的产量剧增,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各国开始将市场转向中国,借助通商口岸的开启,逐渐向中国境内输送大量瓷器,其瓷器样式精巧,价格较低,而景德镇的瓷器依然依靠手工制作,生产慢,价格高,所以洋瓷流入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遭到了日本军队的轰炸,生产瓷器的基础设施均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景德镇的劳动力和生产设施均受到了影响,使得瓷器的产量日渐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苏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将制作400套的加彩茶具和180套的加彩餐具交由刚成立的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制作。1952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要振兴中国瓷业,提出研发“建国瓷”的建议,周恩来批准了这项提议。形成了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其他瓷器产区为辅的产业生产链。20世纪70年代中期,景德镇陶瓷的生产方式由走架式改为作业线式,煤烧隧道窑逐渐代替柴窑,宇宙、为民、景陶等近代化厂房陆续投入使用,景德镇陶瓷生产有了明显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花重金改造了人民、建国、艺术、光明、红旗、红星、景兴等11个国营瓷厂,创建了华风瓷厂,其中宇宙瓷厂将瓷器从原料到彩绘包装进行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光明瓷厂引进德国先进的隧道窑、人民瓷厂新建了八条生产线为主的青花瓷车间等等,这些举措,提高了景德镇瓷器制作的现代化程度。

国有陶瓷企业改革后,景德镇在陶瓷工业园内建立智能化、自动化的陶瓷工厂,并引进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制陶技术和器材,极大的提高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制作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迅猛发展,景德镇陶瓷产品不断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效果,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珠江牌颜色釉陈色瓷、福寿牌粉彩瓷、玩玉牌青花玲珑瓷等瓷器畅销海内外市场,并多次在国内国际博览会、评比会上获得奖项。同时景德镇陶瓷也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单上的常见产品。

制作流程

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历经长久发展,呈现出一种容纳并蓄多种工艺的特点。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制瓷流程已经变得越来越细致,不同环节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从采矿、原料选择和处理,到成型以及施釉与烧制等过程,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工艺已经极为成熟。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制瓷工艺不仅形成了景德镇“匠人遍布全国,器物走向世界”的独特瓷业格局,而且也为景德镇在明清时期及近代作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原料准备

景德镇制瓷所用的坯料主要以瓷石矿为主体。而釉料中则以长石为主体,同时适当加入石英滑石等物质。值得注意的是,瓷石并非单一的矿物,而是一种硅酸盐岩石,其中包含有石英、云母、长石、高岭等物质。

制作成型

原材料准备好以后,景德镇陶瓷制造工艺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成型。在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中,成型工序至少在宋代就有了初步建立。制瓷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主要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多种技术来制作瓷坯,然后再通过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多种技法进行装烧。到了元代,瓷石矿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得以发明。在明清两朝,景德镇的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得到了基本完善。各个环节,包括采矿、淘洗、制不、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都紧密相连,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制瓷技艺的工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手工成型工艺较为复杂,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拉坯工艺是陶瓷制坯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采用手动或电动驱动辘轳通过离心原理来旋转粘土,通过手的协调来制作出规整的陶瓷器皿。拉坯工艺的使用使得陶瓷器形日趋规整,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此外,拉坯工艺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利坯工艺是将具有一定干燥强度的泥坯进行整体的琢削和修整的过程,以使其表面光洁,并达到所需的最终形态。利坯工艺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决定了器物的最终形态、大小及厚度程度。施釉俗称“刹合坯”,是指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画青花俗称“画坯”,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烧窑成型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釉面涂刷

在烧制完成后,景德镇陶瓷需要对瓷器表面进行涂釉。涂釉的原材料包括白泥、各种釉料等。涂釉完成后,瓷器再次进行烤烧,使釉料变得光亮、耐用、抗污、抗腐蚀。此外,在釉下彩绘制中可能会添加一些矿物和颜料,以获取更丰富更佳的色彩效果。

装饰和细节处理

待到釉面完成或后期处理完毕后,景德镇陶瓷会对其进行装饰和细节处理。这个步骤可以通过手工绘画、刻划、点彩,从而使瓷器更具乐趣和观赏价值,有些高端景德镇陶瓷在这一步更可加上镶金、哑银等精工的制技术。

技法与工具

制作技法

雕塑法

雕塑法是写实陶瓷雕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在表现写实陶瓷雕塑的过程中容易操作。陶瓷雕塑法是利用泥的可塑性进行加减处理,即雕和塑。写实雕塑的创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常常需要反复推敲才可以将雕塑的结构、比例、重心、情感等做到满意,因此这种方法也得到很多写实陶瓷雕塑艺术家的喜爱。

直接成型法

直接成型法主要靠手工,泥条、泥片等材料,整体带有生动、灵动的特点,艺术性较强,这种技法也是景德镇陶瓷最原始的塑造方法。但是这种技法在实践中较难实现,在制作过程中结构、比例和情感表达方面难以控制。这种技法的代表作品有吕品昌创作的《女人体》。

浮雕技法

陶瓷浮雕艺术的技法表现,分为两部分:陶瓷浮雕技法和赋彩技法。其中陶瓷浮雕技法为主,赋彩技法为辅,在陶瓷浮雕技法中可以采用各种浮雕技法,包括刻花、划花、印花、剔花、贴塑、立粉等等。在赋彩技法方面,可以使用包括高温、低温色釉的喷涂和各类彩绘技法的运用,但需要注意赋彩技法的应用必须与浮雕技法紧密结合,创作者在运用赋彩技法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与浮雕技法之间的协调,以达到完美的工艺效果。

翻模技法

翻模技法是绝大多数雕塑都要涉及的技法(除直接成型的外)。翻模技法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定。写实陶瓷雕塑的翻模技法也因自身材料的不同有别于其它写实雕塑翻模法。根据陶瓷的特点成型时可分为注浆和印坯两种,模型也就分为注浆模和印坯模两种。

装饰法

装饰是景德镇写实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因景德镇自身泥土的原因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今天景德镇的写实陶瓷雕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地域封闭性和统治者要求,景德镇瓷雕逐渐形成了重彩的地域性特色,这种特色通过色彩表现实现写实性。陶瓷雕塑的装饰技法主要有两种形式:色彩和肌理,它们是陶瓷写实雕塑的重要补充。色彩可以分为两种实施方法:施釉和手绘。

制作工具

工具有支具、开窑刀、匣钵等。支具是指可以起到支撑、承托、隔离作用的耐火窑具,如支钉、支圈、支垫、支托、支棒等;开窑刀是开窑时所用的刀具;匣钵是指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称为匣钵;高凳是指开窑、满窑时用来取放高位匣钵的宽面凳;三脚马是指“T”形的三脚凳,主要是在开窑和满窑时用来取放高约丈余的顶层匣钵。

艺术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陶瓷的四大特点。“白如玉”是指景德镇瓷器整体外观呈乳白色,光泽较为柔和,材质温润,在唐代被誉为“假玉器”。“明如镜”是形容景德镇瓷器釉面较为光滑,晶莹透亮,像镜子一样。“薄如纸”是指景德镇瓷器胎体轻薄,像蛋壳一样薄,明代的昊十九创新了“流霞盏”和“卵幕杯”两个品类的烧制方法。流霞盏呈红色,像朱砂一样,光彩照人。卵幕杯呈白色,薄如蝉翼,一枚仅有半铢重(大约1.1克)。“声如磐”是指景德镇瓷器胎质较为清脆,用手指轻轻击打,就能听到“咚咚”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一样,令人动容。

造型

景德镇陶瓷主要有“ 刚”和“柔”两种表现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上的刚与柔,在这一范畴里,“刚”指的是瓷器棱角分明,边角较为锐利,给人们一种直的感觉,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柔”指的是瓷器整体有弧度,曲线优美舒缓,没有明显的直边和棱角,过渡自然,给人一种优雅的视觉享受。二是线条装饰上的刚与柔,在这一范畴里,“刚”指的是装饰线条直来直往,没有缓冲,比较适合高昂的艺术表达,“柔”指的是线条舒缓,张弛有度,比较适合优美环境和画面的渲染。

在器型方面,景德镇陶瓷的容器种类繁多,包括一些常见容器类型,如茶具、餐具和工具器具等。其中茶具以紫砂壶为主,另外还有其他种类的茶杯、茶托等。餐具以盘、碟、碗、汤的形式呈现,样式繁多,有自然形的、古文化意象的和现代艺术元素的。工具器具主要包括酒具、墨汁石鼓和烟具等。除此之外景德镇陶瓷还有装饰摆件的产品,如陶瓷雕塑、陶瓷钟、陶瓷灯等。

釉面

景德镇陶瓷的釉面平整光滑,大部分为半透明但又稍带有玉青色的玻璃体,呈现出淡雅的艺术风格,可以隐约地反映出形象,整体釉面具有白玉的质感,受到人们喜爱。而且由于釉面洁无暇白,所以可以在瓷器的表面进行装饰,特别是彩绘和作画,画出的图案经过低温烤烧后,能够保持颜色鲜艳和稳定,不容易褪色,从而产生长久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

胎体

景德镇陶瓷的胎体以薄胎瓷为主,所用到的主要材料为长石石英原料和高岭土,制作过程需要将各种原料进行磨细和混合,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其性能,古来的师傅们将泥料进行长时间陈腐和拉坯前的揉泥,近代由于制瓷技术的机械化,采用真空炼泥,这一方式可以排除坯泥中的气泡,便于成型。因为要求胎体薄如蛋壳,所以需要师傅们更加仔细的修坯。做好的坯胎需要经过两次的烧制才能够成型。薄胎瓷的上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制作,如玲珑薄胎瓷、色泥薄胎瓷和釉下彩薄胎瓷,釉上薄胎瓷则是在瓷器釉面上,加以新彩、粉彩、贴花、镶金等装饰工艺,再经过750℃一850℃烧制,便可以得到精美的薄胎瓷产品。

品种分类

景德镇陶瓷有诸多品类,主要有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玲珑瓷、青花影青瓷、窑彩瓷、古彩瓷、新彩瓷和雕塑瓷等品类。其中青花瓷典雅素净,粉彩瓷柔和细腻,玲珑瓷明净剔透,颜色釉瓷五彩缤纷,雕塑瓷造型丰富多样。

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具有简约、自然的造型和青、白二色相衬的艺术形象。其釉色多为青绿、水蓝、深蓝或紫蓝,用于绘制不同的图案和纹饰,较多的是“花鸟人物”“山水风景”和“兽面鱼纹”等,即使同样的图案,也因为不同的绘制手法,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显得更加具有韵味和文化内涵。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粉彩瓷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度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可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斗彩瓷

景德镇陶瓷中的斗彩瓷是一种彩瓷。它运用黄、褐、紫、绿、青等五种颜色和金属氧化后的氧化铁颜料,在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在高温下完成隐藏彩烧制,制成的瓷器表面呈现出五彩斗柄的效果。斗彩瓷釉下青花与釉上多彩相结合,挑战了青花为单一装饰颜色的传统模式,在中国陶瓷史上独具艺术魅力。成化斗彩瓷在设色上具有独特魅力,单色主要有蓝、矾红、黄、绿、差紫五种,不同色彩呈现不同的效果。在色彩搭配上,根据传统的五色观和各种色彩搭配原则,分为对比色搭配、调和色搭配和色彩间隔排列搭配这三种搭配式,非常美观。同时,成化斗彩瓷的色彩美也具有生理感官和社会历史基础,体现了广泛的社会性和生活美特征,并具有时代特色。

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根据不同颜色的区别在釉中加入一定的氧化物,烧成后就会根据添加氧化物与釉的反映烧成不同的颜色,并产生釉面的特殊效果。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

珐琅彩瓷

景德镇出产瓷器种类之五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方法,清代时候,专供皇宫御用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康熙帝下令,将原本用于装饰铜器的珐琅装饰方法运用在瓷胎上,而创造了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珐琅彩瓷。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没有涂釉的素胎上描绘图案纹饰,然后涂上釉料烧造而成,其中图案纹饰特征为有花无鸟。

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度高。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凤、鸳鸯、松柏野生灵芝、花草等。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

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后来,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

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据史书记载,隋朝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产品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观音”、“关羽”、“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浒”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品。

代表作品

宋影青印花双凤碗

影青印花双凤碗是宋朝时期所制,该碗口径为18.3厘米, 高5.7厘米。其内壁带有折枝凤凰牡丹花纹,加以影青釉,整体图案线条较为流畅,釉色清澈,平面较为光润,碗口薄碗底厚,造型灵巧,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实用。

宋素胎文吏、差役俑

素胎文吏高为17厘米,宽为5.7厘米,差役俑高为19.5厘米,宽5.4厘米,其中文史俑头上带有头,身上穿着广袖长袍,双手拿着竹板,造型夸张程度适中,表情严肃专注。差役拥头上带着尖顶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上系有宽带,双手交叉握于胸前,表情专注。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

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是元朝时期制作的,共有两个,均带有残缺并且瓶身歪斜,其中一只高63.3厘米,直径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宽22厘米。整个作品器形复杂,形体较大,瓶身设有九层纹路装饰,基本包括了元朝时期时青花绘画的全部内容,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覆莲杂宝和耳饰等。

明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该瓶产于明朝永乐年间,瓶身高为36.5厘米,瓶身上带有寿桃、石榴、山楂、荔枝、枇杷、龙眼,折枝果纹共六组,果实饱满,枝叶茂密,整体纹路细腻柔美,比例适宜,是明朝永乐时期瓷器中的珍品。

清粉彩镂空套瓶

粉彩镂空套瓶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制,瓶高27.1厘米,口径为6.7厘米,颈部带有虬龙双耳图案,瓶口插入到瓶身之中形成套装组合,从外瓶的镂空间隙处可以看到内瓶的形状和纹路装饰,所以又称套瓶。瓶身带有树枝、万字、如意和莲瓣等图案,底部颜色为红色和黄色。瓶身腹部是由“福”字,“寿”字和“万”字组成的吉祥图案,并相间着各种样态的龙纹加以衬托,将纹样空间的部分进行镂空处理,形成玲珑剔透的图案。外瓶加以粉彩装饰,内瓶设有青花图案,瓶身底部刻有青花篆书“清代乾隆年间”字样。

清宝石红郎窑尊

宝石红郎窑尊产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年-1712年),该瓶因外观与观音手拿的净瓶相似,所以又称为“观音尊”。瓶口带有不规则的脱釉,口沿和第足处有一圈白色的边缘,俗称“灯草边”,瓶身外壁带有红柚,颜色鲜红,光彩夺目,其内壁施加白釉,颜色纯正,与外壁的红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该瓶釉质纯净光滑,有较强的玻璃质感。

代表人物

宁勤征

宁勤征,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设计专业,时任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党委副书记,200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7年至1990年,宁勤征创新出在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和高温颜色釉相结合的综合装饰彩绘的新技法,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釉中彩”,同时,他也研究出在釉上新彩刷花山水。2000年后,宁勤征相继研发出高温中华红颜色釉、皇家黄颜色釉等七彩颜色釉上画有梅花、荷花、山水等一系列陶瓷艺术新种类。2010年后,基于粉彩艺术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了颜色釉堆画高温釉上彩瓷,使得釉上彩瓷的工艺品质有了革命性的进步,用这一技术所作的作品,其色彩较为丰富艳丽,并且可以永不退色。

王锡良

王锡良,黟县人,1921年1月出生,2023年3月13日去世,享年103岁。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前身),1994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王锡良的代表作品有在200余件马蹄瓶上绘制《春风拂槛》、粉彩瓷板画 《雀屏中选图》、巨幅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薄胎粉彩茶具《梅开五福》等。

秦锡麟

秦锡麟,江西省南昌人,1942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首届江西十大杰出校长”荣誉称号,时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名誉校长。代表作品有《秋海棠》《秋菊》《献哈达》等。

涂杏花

涂杏花出生于1963年,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指定瓷器修复大师,主要钻研官窑斗彩技术,被同行公认为斗彩青花殿堂级大师,称她为“斗彩第一人”,有“斗彩女将军”美誉。代表作品有斗彩《云龙纹》茶具、《十一头青花酒器》《300件青花斗彩天球瓶》等。其中独创的青花斗彩《云纹龙》茶具作品被甄选国礼瓷,用来招待外宾时使用。

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成为景德镇瓷器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许多景德镇瓷器企业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了线上店铺,同时景德镇瓷器也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专营店、经销店、特产店等实体店铺。为了能够更好的介绍和展示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通常这些店铺会有专业的讲解员,也方便了人们的了解和购买。为了推广景德镇瓷器的文化内涵,景德镇市政府和相关机构会定期举行陶瓷文化节和展览会。这些活动通常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文化爱好者,这对景德镇陶瓷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景德镇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让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有了更好的创作环境。

景德镇陶瓷艺术受到了中国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以具体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控与传承。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获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文创产品开发

景德镇陶瓷文创产品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日用陶瓷类,如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等。第二类是陈设瓷器类,如花瓶、瓷板画、陶瓷雕塑等。第三类是陶瓷饰品类,包括项链、耳环、收纳盒等等。第四类为其他陶瓷类,如台灯、冰箱贴、镜子等等。景德镇的陶瓷文创产品大部分均采用自主生产的中高温陶瓷部件,并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各种风格和款式的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均具有方便携带和独特新颖的特点。例如“莲生杯”,设计取材来源于清代光绪时期的“黄釉五彩碓雕莲纹竹节帽筒”。帽桶兴盛于清朝咸丰时期,最初是用于官员帽子花,随后发展成居家摆设,成为女儿出嫁时必备的嫁妆。“黄釉五彩碓雕莲纹竹节帽筒”外形像竹子,寓意着节节高升,筒身绘着三支和莲花,寓意着连升三级,底部带有祥云图案,寓意着平步青云。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将帽桶上象征着吉祥的图案提取出来,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办公杯的设计装饰之中,不仅有着好的寓意,而且还体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景点活动开发

景德镇陶瓷的文创产品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景点和博物馆、生产基地和工艺体验、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三大类。其中景点和博物馆主要包括景德镇国家陶瓷博物馆、景德镇美术馆、三宝莲蓬等等,这些景点和博物馆集中最大程度的展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生产基地和工艺体验主要是由景德镇一些老旧的厂房和设施经过改建后而来的陶瓷生产基地,是了解和体验陶瓷生产流程的重要场所。文化和节庆活动主要包括瓷博会等,这些活动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互动机会。

保护陶瓷文化遗址

景德镇陶瓷在文旅产业的开发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古陶瓷文旅项目遗址的开发与保护,二是建设全新的陶瓷文旅项目。景德镇在陶瓷方面的遗址丰富且保存完好,如御窑厂、湖田古窑遗址、盘龙岗的陶瓷历史博览区等等,共有150余处陶瓷文化遗址,其中有世界精品及级文化资源30余处,御窑厂遗址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建设陶瓷文旅项目

2009年以来,景德镇相继复原了清代镇窑、明代明代葫芦窑遗址、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历朝历代的代表瓷窑。景德镇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文化遗址的开发与保护,最大程度的复原1000年的陶瓷文化遗迹,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面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旅游产地。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基础上,景德镇市政府围绕陶瓷文化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项目和景区,利用景德镇的陶瓷老作坊打造出了创业产业的新载体,如国际陶艺村、陶瓷创意谷、陶瓷交流中心等产业。在景德镇内,有一座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古窑,除此之外,景德镇还设有7个国家4A级景区。

景德镇陶瓷展览

“南青北白 盛世雄风”展览

“南青北白 盛世雄风”展览在景德镇中国陶瓷馆举行,主要展现的是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和历史,也就是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展览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唐代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唐代景德镇陶瓷生产管理机构和景德镇地区的五代窑业。

“初心·匠心”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

2019年12月,“初心·匠心”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正式开展,许多中国当代画家均出席了此次展览。各位艺术家举行了一场以“传承千年瓷艺·弘扬海派文化”为主题的交流座谈会,同时,另一部分参展艺术家给参展观众展示了陶瓷绘画和制作瓷坯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此次展览开展到2020年1月结束。

“陶瓷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

2022年6月,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指导,《收藏与投资》杂志社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主办的“陶瓷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内正式举行,该展览共计展出景德镇20位陶瓷艺术家所创作的100余件陶瓷作品。展出的作品中包括多个瓷器种类,有瓷瓶、镶器、雕塑、瓷板画等,工艺技法也较为丰富,包括粉彩、新彩、古彩、高温颜色釉、青花、色釉、捏雕等,既有传统工艺的气息,又带有现代技术。主要展出作品有《南湖红船》《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百年江山代代红·延安颂》等瓷板画和《春风送雅香》《红叶题词》《报春图》等瓷器。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契合时代气息。陶瓷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形式法制,例如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李菊生的高温色釉作品就是将油画元素和中国画元素提炼出来并互相融合,在瓷上呈现出来,展现出不一样的陶瓷语言。这些现代的陶瓷艺术家都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相结合,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引领了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进步。

文化价值

景德镇陶瓷代表中国标志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职业技能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地位,具有历史地位、历史影响力、历史渊源等文化内涵。景德镇陶瓷制作是一个需要工艺和巨大智慧的过程,它涉及了材料的均衡和矿物性质的处理技术、瓷胎的成型技艺,并且需要艺术家的设计和描绘等一系列的技艺,展现了人类智慧的顶峰和多种文化元素间的相互包容。在景德镇陶瓷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展现出了先进的制陶技艺,而且也融合了中国文化的许多元素。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传统手工成型工艺的艺术价值。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依靠匠师们无数的实践过程。不同时期的瓷器展示了古人与自然结合的特性,靠人的手作成型体现了其特有的来源自然,贴合生活的特性,具有人文艺术价值。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讲究天与地的完美,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 它承载了瓷业窑工的生产和生活,是瓷都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经济价值

景德镇陶瓷的一部分产品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商品,并且绝大多数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所以,人们也会购买这些商品日常生活的使用,这也就产生了景德镇陶瓷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随着艺术品收藏日渐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财富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艺术品,景德镇陶瓷也逐渐被进行拍卖和收藏,其经济价值也日渐凸显出来。

实用价值

景德镇陶瓷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点,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在视觉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抗热、抗污、不易磨损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餐饮业、酒店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景德镇陶瓷器物是纯天然的绿色环保产品,不会释放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危害。其茶具和餐具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功能,能够保持盛放的食品或饮品的温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所获荣誉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0

今后,在杭州就能看到景德镇名家的陶瓷啦.百家号.2025-04-16

千年瓷话:景德镇的历史变迁.光明新闻.2025-04-18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央广网.2023-06-12

景德镇历史沿革概述.中国瓷网.2023-07-12

千古瓷都――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3

千年瓷话:景德镇的历史变迁.光明网.2023-07-13

景德镇名瓷之青花瓷.景德镇日报.2023-07-21

古代陶瓷.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23-07-13

景德镇陶瓷.南昌新闻网.2023-07-1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第63号(2005-04-15).中国质量新闻网.2025-05-07

中国对景瓷五大陶瓷品种实施原产地域保护.中国知网.2023-06-16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6-19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国知网.2023-06-16

市科技创新产业基金签约仪式举行.景德镇日报.2023-06-19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大会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6-19

景德镇:瓷韵千年流淌 技艺日益精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0

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陶瓷信息网.2023-07-13

朱虹:景德镇陶瓷的特点与种类.南昌新闻网.2023-07-21

景德镇瓷器为何明如镜.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07-13

景德镇瓷器何能薄如纸.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07-13

景德镇名瓷之珐琅彩瓷.景德镇日报数字报.2023-06-10

新彩:秀丽生动 装饰多样.景德镇日报数字报.2023-06-10

宋代影青印花双凤碗.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23-07-11

素胎文吏、差役俑(宋).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23-07-11

景德镇陶瓷十大精品.央广网.2023-07-11

乾隆粉彩镂空套瓶(清).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23-07-11

景德镇8位知名陶瓷艺术家.景德镇手德陶瓷.2023-07-11

宁勤征.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07-11

103岁的百年巨匠瓷坛泰斗王锡良辞世.江南都市报.2023-07-12

500年才出一个王锡良!.南昌广播电视台.2023-07-12

秦锡麟.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07-12

秦锡麟.南昌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2023-07-12

画家秦锡麟.中国美术协会网.2023-07-12

马未都称:涂杏花是景德镇斗彩瓷器技艺传承“奇人”.景德镇手德陶瓷.2023-07-12

【瓷路芳华】“斗彩大家”涂杏花:盛名之下仍宠辱不惊.澎湃新闻.2023-07-12

“南青北白 盛世雄风”展览 晶莹如玉 镇名天下”展览.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23-07-13

首届“初心·匠心”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展在沪开幕.新民网.2023-07-21

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亮相海口,100件陶瓷作品展出.中华网.2023-07-21

文旅相融,让古窑景区重焕新生.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6-10

景德镇市荣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7-13

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颁奖 钧瓷作品夺冠.中国新闻网.2023-07-13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被授予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海口网.2023-07-13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06-19

景德镇陶瓷集团荣膺“陶瓷产业数字化先锋”荣誉称号.手机凤凰网.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