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英文: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SDUST),简称“山科大”,是由山东省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
山东科技大学源于1951年设立的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学校自1951年至1971年,由淮南矿业学院、山东煤矿学院等多所院校合并为山东矿业学院。1999年,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山东科技大学。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同年,在青岛市建设新校区。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由泰安市迁至青岛校区。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设泰安和济南校区。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主校区在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学校设有教学单位34个,科研单位5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2个,本科招生专业72个。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8700余人,研究生11100余人。有教职工33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50余人。有两院院士4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10门。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位列第130名。
历史沿革
山东煤矿学院时期
1951年7月,山东矿务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淄博洪山成立“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同年9月开班,后改称“山东矿务局第二煤矿职业学校”,10月又改为“洪山煤矿职业学校”;1952年7月,按照国家燃料工业部指示,最终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洪山煤矿工业学校”,由煤炭企业自设职业学校转变为国家统一中等专业教育学校。
1953年,煤矿工业学校整体搬迁淮南市,更名为“淮南煤矿学校”并重新建校。
1956年7月,在天桥区堤口路,煤炭工业部济南煤矿学校宣告成立。
1958年7月,淮南煤矿学校升格为淮南矿业学院,济南煤矿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山东省济南煤矿干部学校创建。1960年,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和少量三年制专科两种学制的学生。
1963年,根据国家高校调整的安排,山东煤矿学院得以保留,淮南矿业学院撤销并入山东煤矿学院。
山东矿业学院时期
1971年1月,由济南市搬迁到工矿开门办学,在兖州区、肥城市设立教学点。10月,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山东煤矿学院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11月,山东煤矿学院由济南迁至泰安煤矿学校校址,原济南校址改为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
1974年,山东矿业学院(工民建专业)并入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现为河北工程大学)。
1979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
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市成立。
1982年,获批为首批学士授予单位。
1985年,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管理系和会计系成建制搬迁至烟台市成立山东工商学院(现为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时期
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
2001年3月,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同时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市校区。
2007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法人注册地登记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泰安市和济南市分别注册了校区。
2012年6月,学校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7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13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9年3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月,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成立,由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市应急管理局、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建。9月,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商学院成立。11月,学校成立能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3个学部。
2020年7月,学校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学校获批教育部“全国书画等级考试”省级承办机构。11月,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正式获批,学校加入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12月,山东科技大学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2021年3月,学校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框架协议。
2023年4月22日,发起倡导成立“全国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教育教学联盟”;11月3日,山东科技大学德州储能技术研究院揭牌。11月17日,发起成立山东省储能学会。
2024年10月26日,山东科技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揭牌。
2025年4月9日,山东科技大学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山东省矿山智能装备协同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在青岛自贸片区揭牌。4月11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4月19日,山东科技大学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揭牌成立。5月29日,致公党山东科技大学支部成立大会召开。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山东科技大学设有教学单位34个,开办本科招生专业72个。
师资规模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3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50余人。有两院院士4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4人。有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9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3人。有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15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64个、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2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2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潜力学科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山东省一流学科5个,另有省市级重点学科21个,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3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10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1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品牌特色专业18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9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个,一流本科课程1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4门,精品课程58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共获教学成果奖14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学校与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教育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每年在校外籍专家教师百余人。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在校生规模2000余人。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580余人。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443.4万册(其中纸本图书313.4万册,电子图书130万册)。图书馆实行藏、借、阅、网一体全方位开放的管理模式,提供图书资料借阅、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学、参考咨询、网上资源访问、学位论文提交、网络文献传递等服务。
学术期刊
截至2025年3月,山东科技大学主办期刊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及青岛市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50余项,省部级项目14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3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80余项。
专利
截至2023年2月19日,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官网《山东科技大学有效国外发明专利》表,共有国外发明专利253个。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表,共有国内发明专利2334个。根据《山东科技大学有效实用新型专利》表,共有实用新型专利1809个。根据《山东科技大学有效外观设计专利》表,共有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个。
校园文化
校训
惟真、求新
校徽
山东科技大学校徽为蓝底白字、白色图形的圆形证章。图形由象征学校向上腾飞的飞鸟和象征科技之花盛开的花朵组成;图形外环上方为毛体字中文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校歌
校歌为《山东科技大学校歌》。
孟广征词,刘寿臣曲
高山下,泉水旁,海滨好风光。采春华,收秋实,阳光伴成长
惟真求新,思精思进汲滋养。春蚕华发,编织青春的梦想。
啊~科大,放飞心灵的乐园。啊~科大,天下学子向往的地方。
松霜,水激扬,浪涛迎风唱。攀书山,游学海,勤奋争自强。
惟真求新,思诚思爱向未来。校园如歌,唱响青春的华章。
啊~科大,求知成才的殿堂。啊~科大,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
校旗
校旗为长方形蓝色旗帜,旗帜中央印有白色学校中英文名称和校徽。
校庆日
校庆日为9月16日。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11月,山东科技大学有83个学生社团,涵盖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军事类、志愿公益类和自律互助类七大类别。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在青岛市、泰安市、济南三地办学,主校区在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7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7亿元。
青岛校区
青岛校区是主校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等24个二级学院。
泰安校区
泰安校区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岱宗大街223号和岱岳区泰山大街中段。泰安校区有资源学院、智能装备学院、财经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济南校区
济南校区有斯威本学院。济南校区是山东科技大学三个校区之一,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泉城济南,是学校的发祥地之一,校址位于天桥区胜利庄路17号。学校在济南校区设党委和管委,负责校区党政工作。校区占地面积164.57亩,建筑面积12.01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410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藏书33万册。现有实验室57个,其中,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4个,省级骨干学科教学实验分中心3个。有在校生2100余人,教职工19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5%。校区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其中,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为2020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机械电子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工业设计等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硕士专业;与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2个专业本科合作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项目,与伍斯特大学开展金融学专业本科合作项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图书信息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新地标,于2022年6月23日竣工。图书信息中心项目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高度70米,是集文化、学习、学术、信息、交流、创新中心等功能的复合型单体综合建筑。
若水园
2022年水利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文公布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名单,山东科技大学成功入选。其中为完善节水管理制度与措施,加大雨水中水利用,改造砚湖、若水园,增加水体的蓄水量,收集雨水回用。
励志坊
2018年9月,山东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给新入学学生推荐的拍照路线,包括励志坊、若水园等。
所获荣誉
学校排行
QS排名
2023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山东科技大学位列351-400区间;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山东科技大学位列401-450区间;2025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山东科技大学位列431-440区间。
软科学术排名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401-500区间;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501-600区间。
软科中国排名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6名。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123名。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1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