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英文名:Liaocheng University),简称“聊大”(LCU),是山东省聊城市境内的一所综合性公办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是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聊城大学前身为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2月,学校正式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2023年,聊城大学被评定为“山东省绿色学校。2025年5月,学校农业科学学科成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
截至2025年5月,聊城大学占地面积近3000亩,分东西两个校区。学校设有23个学院,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4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4万余人。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1200余人。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3人。
在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第801-900名。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全国第252名。
历史沿革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1970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市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
1976年10月12日,七六级工农兵学员入学,共招收工农兵学员259名,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为首次普通班招生。
1978年2月25日七七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入学。28日举行开学典礼,共招六个专业,物理、化学、数学、中文、政治、英语,共287人,为首次招收本科,学制四年。
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基础数学。
1980年,聊城大学开创成人教育。
聊城师范学院
1981年7月11日教育部157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聊城师范学院,设在山东省聊城县,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校。由山东省领导。
1994年,聊城大学开始留学生教育。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聊城大学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实行一院多校制度,组建一批二级学院。2005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201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获“全国示范文学校园”称号。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同年,获批设立国家HSK、HSKK考点,是首批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收院校。
2020年,学校正式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2024年,聊城大学获批元宇宙智能制造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11月,聊城大学嘉明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嘉明经济开发区签约落地。11月19日,白成林同志任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2月,聊城大学获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5年,聊城大学获评山东省2024年度教育考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1月,中国民主建国会聊城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3月,聊城大学冠县产业技术研究院、聊城大学东阿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5月6日,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学校农业科学学科成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是学校第五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74个本科招生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3人,博士学位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16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人才57人次、省级荣誉称号人才187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0个。
部分教师、团队一览表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交叉学科13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35个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1门。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9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2项。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5月,聊城大学与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
图书馆
山东聊城大学图书馆分为西校区图书馆和东校区逸夫图书馆。图书馆有两座馆舍。西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办公室等。东校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图书馆以数字化为突出特色,实行管、藏、借、阅、检为一体的全开放借阅模式。两馆共有30多个书库和阅览室,阅览座位6800余个。图书馆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信息资源体系。截至2025年4月,学校纸质藏书总量273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26种,电子图书399万余册,电子期刊121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0个。
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龙源期刊阅览室。
外文电子图书: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馆、博图外文数字图书馆、寻知学术文献数据库。
中文电子图书:超星汇雅电子书(远程)、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远程)、明清实录(本地)、畅想之星电子书(远程)、国学宝典(远程)。
学术期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教育、法律、历史、文学、语言、区域社会文化等学科类别的学术论文,为双月刊,中国外国公开发行,期刊先后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奖等。此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方阵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论文数据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在线全文数据库(CEPS)、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资讯机构。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1988年创刊,1993年中国外国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类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为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超星等中国大型数据平台的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等会员期刊。2020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6版)评为“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2022年,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被评为“2022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研究平台3个,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含共建)、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含共建),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实验室和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特色学院4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5月,聊城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39项,省部级课题9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
学校排行
在2023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第801-900名。
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全国第239名。
在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第801-900名。
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聊城大学位列全国第252名。
校园文化
校徽
含义阐释:
以聊城大学的英文名称LIAOCHENG UNIVERSITY的首字母L、C、U作为基本造型因素,利用曲线和直线组合变化构成,其外观似大海中擎帆航行的船,象征聊大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拼搏,勇往直前;似蓝天上展翅飞翔的雁,象征着聊大人为远大目标振翅高飞;它又象大海的波涛,后浪推前浪,平静中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寓意聊城大学人才辈出,蒸蒸日上。
校训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校训释义
敬业:敬业是要求学校师生员工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博学:博学是在治学上对全体师生员工的要求。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都要具有博深的学识;学生要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和学养。
求实:全校师生员工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规律,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学习,务求实效。
创新:只有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师生个人才能行远、做出更大贡献,才能将学校建成中国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校歌
《飞向美好的明天》
词:曹佐成
曲:张德珠
你是灿烂的朝霞
映照着蓝天
你是闪光的明珠
镶嵌在鲁西平原
一代代辛勤的耕耘者
浇灌着桃李的心田
杏坛中信念在相传
崇明德重任在肩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德艺双修,立己达人
举起你生命的火炬
聊城大学阔步向前
展开你理想的翅膀
飞向美好的明天
你是矫健的雄鹰
搏击在云端
你是育才的苗圃
崛起在古运河畔
一届届如潮的渴求者
吮吸你知识的甘泉
学海里青春在点燃
求至善誓登山巅
崇教尚学,敦厚奋进
乐学善思,好问笃行
举起你生命的火炬
聊城大学阔步向前
展开你理想的翅膀
飞向美好的明天
展开你理想的翅膀
飞向美好的明天
社团活动
聊城大学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学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校级学生社团71个,院级学生社团66个,涵盖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及新媒体运营类六个类型。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此资料截至到2025年6月)
知名校友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5月,聊城大学占地面积近3000亩。聊城大学分东西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湖南路和花园路(文化路)。为方便广大师生,2007年学校建成开通东西校区连桥。连桥东西长816米,从西校区横穿聊城市主干道花园路,跨越二干渠(人工渠)、徒骇河,直达东校区办公楼北侧。桥宽13米,其中包括8米宽的行车道和两侧各2.5米宽的人行道。连桥由29个桥墩、台支撑。
校园环境
聊城大学坐落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
西校区南大门
西校区南大门,位于西校区,是聊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门高2层,宽140多米,由28根大理石柱支撑,代表了学校从1974年建校到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所走过的28年历程,正门宽21米,寓意着聊城大学昂首阔步、斗志昂扬地步入21世纪,大门二层为学校展览馆。
西湖
西湖,又名“羡林湖”,位于西校区,水域面积为1.4万平方米。羡林湖的名字是为纪念学校名誉校长季羡林先生。羡林湖一年四季各有风味,春可赏柳,夏可观鱼,秋可赏叶,冬可品雪。
朝凤坡
西湖背靠一座土坡,草木覆盖,郁郁葱葱,唤作“朝凤坡”,取“百鸟朝凤”之意。
栖凤林
栖凤林位于文华苑的西侧,北依文学院,绿荫婆娑,景色宜人,是个优雅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是聊大的休读点之一。此林主要由数十棵粗大的梧桐树组成,“种下梧桐树,引得不死鸟来”,栖凤林以此得名。
学校荣誉
2011年获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示范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
2022年学校获得“山东省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荣誉称号。
2022年-2023年期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2024年获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5年获评山东省2024年度教育考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截至2025年5月,先后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