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文简称为仲恺学院(英文名: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ZHKU),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学校由海珠校区和白云校区组成,海珠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白云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广从八路1188号。
学校前身是1925年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以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1980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白云、海珠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96.85亩。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一个;有3个省部重点实验室,7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本科专业65个,二级学院22个。学校有1684名教职工以及本科生、研究生22634人。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位列第346名。
历史沿革
仲恺农工学校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的妻子何香凝女士,在廖仲恺先生牺牲后为继承他的遗志:为农工谋利益,而提议创办农工学校。该提议于1925年10月5日通过。
1926年春,由何香凝女士担任校长的仲恺农工学校及实验农场用地在广州市河南石涌口一带创立,共250余亩。为培养人才,学校设置了蚕丝实习科、蚕丝本科。
1927年3月,学校正式招生,初设蚕丝科和农科,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1929年秋,何香凝校长为学校卖画募款扩建学校。
抗战期间,学校五迁校址,先后搬迁至南海、中山、澳门、乐昌市、罗定市等地,于1940年迁到粤北山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在此地办学3年9个月。1942年,何香凝校长辞任。
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43年1月,学校以“经费短绌,势难支持”为由更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陈颂硕担任校长。同年,学校先后搬迁至粤本新兴县和罗定县松朗乡,帮助当地农民生产自救。
1946年1月,仲恺学校的师生返回广州原校址,一边整治修复校园,一边恢复上课。
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
1950年,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培养突出农业技术人才,促进生产发展。1950-1953年间,学校整顿和改造教育方针、师生思想、传统学科。
1954年,学校改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学校整顿基本完成。
1953-1957年一五期间,仲恺农校被列为省级重点农校。
在六十年代学校遭遇办学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工作重心逐渐调整为教学和培养人才。
1980,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中专。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当年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筹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198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王震提议学校升格为大学。
1984年8月,教育部、农业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1985年起,学校招收专科生。1987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同年,白云校区举行奠基典礼。
2009年1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学校。
2010年,白云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9月8日,学校白云校区图书馆启用。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2个,共有65个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6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23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44人;现有省级以上人才4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1个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试考点(IELTS)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现有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14个,并设有7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SPOC课程9门;省级思政课程2门,省级思政课堂4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波兰、马来西亚、泰国、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40所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互访、人才培养及学术合作关系,为国家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是“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成员。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有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在国际上公开发行,主要是刊登农业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实验新方法、新技术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等。截至2022年6月已成为多个期刊的来源期刊、入网期刊、收录期刊等,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美国《化学文摘》、英国《CABI》等期刊。
馆藏资源
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39097.1平方米,白云校区新图书馆面积32000平方米。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馆实体馆藏总量129万册。近年来新增引进万方数据知识服务云平台、《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人民数据》中国共产党文献信息子库、专业图文库、Wiley电子期刊库的生命科学专辑、超星党建数据库、“文泉学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知识库、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WebofScience(SCIE)数据平台,初步达到了引进高质量数字资源、助力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预期目标。目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56个,馆藏电子图书达244万册,当年新增46602册;电子期刊1082834种,学位论文约10808726篇。2023年我校的电子资源访问量约为30588671次,电子资源下载量约为2216544次。新图书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拥有8个书库,2500个阅览座位,43个研修室。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77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强特色”学科3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优秀奖4项、创新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1项、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15个、省级品种审定26个、获授权专利761件、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214篇、出版学术专著81部。
学校排行
2022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333位。
202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365位。
2024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347位。
2025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346位。
校园文化
校训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训是:注重实践、扶助农工。
校训的含义是:注重实践,含义为务实笃行,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扶助农工,含义为关注民生,立志报国。
校徽
学校校徽以“仲恺”二字及麦穗为主体结构,深绿色为标准色。“仲恺”寓意学校是一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纪念学校”,麦穗和“1927”寓意学校的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农工学校”。“仲恺”和麦穗两者衬托并环绕着大写英文校名和建校年份。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由校徽、中文校名、英文校名组成。各色校旗分用不同场合,当有庆典和党的活动时用红色校旗,有师生文娱活动时用橙色校旗,有学术活动时用墨绿校旗,有社会服务活动时用嫩绿校旗。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海珠校区和白云校区两个校区。
海珠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何香凝艺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位于海珠校区。
白云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广从八路1188号。农业与生物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城乡建设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贸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位于白云校区。
校友情况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届董事会
校园风貌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王震同志提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批准设立。1982年8月30日开馆。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现为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学校校园另有廖仲恺先生纪念碑、何香凝女士汉白玉像以表纪念。
所获荣誉
2014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15年,学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金奖单位称号。
2017年9月,学校获得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2017年,学校获得广东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4月,学校获得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2020年,学校获得广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