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乐学院(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缩写“ZJCM”),简称“浙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共建。是浙江省第一所音乐艺术本科院校,中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中俄音乐联盟成员。学院曾获2022年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学校的前身为1982年开始创办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8年,提出了建设浙江音乐学院的构想。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建制划转到浙江音乐学院。2014年11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筹建。2015年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2016年3月1日,教育部同意建立浙江音乐学院。
截至2024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学校设有8个专业,18个教学单位1。学校有在校本科生2856人,研究生661人,教职工694人;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截至2024年8月31日,学校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7.80 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358种,音像资料3万余件,数据库资源31种,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2个。
在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浙江音乐学院位列第494名。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浙江音乐学院位列第466名。
历史沿革
1982年,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是浙江省最早开办音乐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单位。2012年1月,在《201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省代省长夏宝龙正式提出建设浙江艺术学院(后更名为浙江音乐学院);2013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建制划转成立浙江音乐学院(筹),作为筹建主体;2014年2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响应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成建制划转成立浙江音乐学院。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音乐学院建校。2017年9月,学院正式开启首批自主培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收工作。2020年6月18日,浙江音乐学院乐队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室内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合唱学院成立;9月16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成立。2021年5月30日,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研究所正式揭牌。2022年,学院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2022年6月,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2023年4月,浙江音乐学院正式成立长三角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11月,浙江音乐学院在中国艺术院校率先成立艺术指导教学部和钢琴合作艺术中心。
2025年1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美育通识教育教研中心成立;1月28日,浙江音乐学院同学登上《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表演舞蹈《幽兰》;5月18日,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市人民政府在嵊州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6月12日,浙江音乐学院心理健康与文化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浙音讲堂举行;6月19日,浙江音乐学院揭牌成立音乐剧专业学院。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学院、戏剧系、音乐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指导教学部、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叔同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拥有艺术学学术硕士和音乐、舞蹈类别专业硕士的学位授予权。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
参考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学院正式在编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高级职务60人,副高级职务1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6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0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10%。具有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8人,以及一批获得过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华奖等国内外重大专业赛事奖项的教师30余人,均已成为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被列为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被列为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同时,学院还拥有艺术学学术硕士和音乐、舞蹈类别专业硕士的学位授予权。
参考资料: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表演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艺术与科技等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2024年8月,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75门。拟推荐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按照国标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标准,学校共立项各级在线开放课程(含线上、混合式课程)65 门,分别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 MOOC)、超星(学银在线)、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开课运行。
截至2023年8月,学院共有教学单位12个、教研室55个、校级教学团队5个。基层教学组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支撑”的思路开展工作,即以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科研、实践 为支撑。
截至2022年8月,学校拥有1个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3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专业优势特色化达到50%;设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同时,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0门。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李斯特音乐学院、罗兰大学、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等20多所国际著名院校签订校际战略合作协议,且作为主席单位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1.8万平方米,设有专业书库、综合书库、特藏书库、乐谱样本库、李岚清艺术教育研究室、格物书屋、陶广平古典音乐收藏馆、丝路文库、捐赠书库、音像资料室、密集书库等文献资料库,以及期刊阅览室、研修空间、浙音讲堂、学术交流厅等服务空间。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7.80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358种,音像资料3万余件,数据库资源31种,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2个。图书馆还设有音乐博物馆、敦煌乐舞艺术展厅、施光南音乐艺术馆等音乐文化展馆3个。成立了“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中心”和“天平乐府”研究室。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音乐文化研究》学刊编辑部,主办的学术刊物有《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创刊,曾获评2020年度全国艺术学最受关注及最受欢迎期刊;开设栏目:音乐丝绸之路研究、浙江戏曲与音乐文化研究、宋代音乐文化研究、世界音乐文化研究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建成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沉浸声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文科实验室歌剧学实验室、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文艺创研中心、浙江省数字音乐现代产业学院等省部级科研机构;设立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舞蹈学研究所、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音乐文化研究院等二十余个校级学科科研平台,以及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5个新型表演学科教学平台。建有室内管弦乐团、民族室内乐团、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高水平艺术实践团体。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学校共申报纵向科研项目271项,立项项目4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7项,市厅级项目20项;校级课题立项课题45项;各平台开放课题立项30项;教师共发表论文202篇,其中:特级期刊7篇、一级期刊34篇、二级期刊90篇,出版著作18部。系统优化科研顶层设计,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中国传统戏剧图像志》成功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越剧文献集成与研究》(剧目卷)获批浙江省重大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现代越剧《霞姑,霞姑》完成首演;2项成果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考资料:
学校排行
在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浙江音乐学院位列第494名。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浙江音乐学院位列第466名。
校园文化
校训
事必尽善
校徽
学校校徽包含“浙”之形、“音”之声、“乐”之意,;分左中右三部分,左侧结合江之畔水与韵律的元素,中间加入乐器元素,右侧呈现的是两位韵动舞者的姿态。整个校徽旋转180度,则富有韵律的五线曲谱特征。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白字,左上方为校标,校名位于校旗中间区域,为李岚清题写。
价值理念
“弘毅”词义为志存高远、坚韧刚毅。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唯有宏大之格局、坚韧之品格、仁道之精神,方能攻坚克难、担当重任。
“尚德”词义为彰明伦理、崇尚德行。百行以德为首,厚德方以载万物,唯有德艺双馨、德为艺先,方能行稳致远。尚德也与校训“事必尽善”相呼应,在精神层面倡导崇德向善。
“博约”词义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海无涯,做学问当要博览群书、善采众长,学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立身行己,做人当要求真务实、虚怀若谷,学会恪守礼法、正己化人。
“精艺”词义为精进技艺、打磨精品。艺无止境,文艺工作当有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艺术境界,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放歌,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校歌
《浙江音乐学院校歌》由李岚清作词、徐孟东作曲。
歌词:
西湖之畔,之江之滨;
人才辈出,大师故乡;
这里是中国新音乐的摇篮,这里是文化艺术的长廊。
律己通容,事必尽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把先进文化薪火相传。
同学们,迎着灿烂朝阳,努力学习,奋勇向前,向前。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参考文献: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共有1个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浙音路1号。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演播厅2个、排练厅104间、琴房935间、录音棚8间以及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
注:无其他相关信息。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2017年,学院团委荣获“省级文化系统先进团组织”荣誉称号
2017年,学院获“浙江省高等学校能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浙音学子首次荣获浙江省本科高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
2021年,学院获“信息技术中心获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学院获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2023年,学院获评省“绿色学校(高等学校)三星等级”
2023年,学院获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政务信息工作优秀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