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Taiy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简称TSLC)始建于1967年,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场。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此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陆地和海上发射场的卫星发射中心,包含太原发射场和黄海、东海海上发射场。该中心主要承担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科研训练保障以及深空目标探测等任务。
1968年12月18日,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2025年6月6日04时4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地理位置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的黄土高原,距离太原市284千米。所在地行政区划属山西省岢岚县原神堂坪乡。岚谷县曾是各时期、多朝代设镇、置军、修长城、屯驻大军、防御外侵的一座军事重镇,境内尚存北齐、隋、唐、宋、明多代修筑的古长城;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三井战役的战场。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其东部、南部和北部三面环山,西边是黄河。由于海拔高,周围有高山阻隔,缺少海风影响及气候寒冷干燥等特点,该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天时间长且寒冷,夏天时间短,年平均温度为4-10摄氏度,夏季最高温度达28摄氏度,冬季可降至零下39摄氏度。
建设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中,中国受到来自美国的核威胁。
1958年,中国最早的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终止对华援助,并撤走全部技术专家,中国导弹航天事业面临夭折。
建设历程
1967年1月4日,第一批工作人员抵达岢岚县,协商进驻、物资设备转运等建设筹备工作开始。
1967年3月,第二批部队进驻,建立工区,修路、施工、通水电、移民等工作陆续展开。
1968年初秋,通往发射中心的公路改建完成,修建内部铁路专用线及站台。
1968年12月18日,“东风-3弹道导弹”导弹在太原发射场发射成功。
1968年底,开始建设第二期工程,主要包括较大的地面及地下发射设施。
1970年,通往发射中心的铁路通车;修建机场。
1975年开始建设运载火箭发射塔架及大型发射控制室。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于太原发射中心成立,主要建设“东风五号”发射阵地、测试阵地及配套设施。
1977年11月,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确定极轨气象卫星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中心进行改扩建工程。
1987年底,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具备了发射极地轨道卫星的条件。
1988年9月7日5时3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7号发射塔架首次使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场具备卫星发射能力。
发射设施
地面设施
技术区
技术区主要包括运载火箭测试厂房、转载大厅、卫星综合测试厂房、固体发动机测试厂房、火工品库房等主要承担运载火箭和卫星及其地面设备的卸车、装载火箭组装测试卫星调试和加注等任务。
发射区
主要由发射塔系统、指挥控制室,电源设备间、供电系统、加注供气系统、指挥通讯系统组或。完成火箭、卫星的吊装各级对接测试检查、加注推进剂和发射工作。
7号发射塔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最早的工位。分为11层,塔高约70米(含吊车)。
9号发射塔架:在役的常规发射塔架。
9A发射塔架:中国首个智慧化发射场,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无人值守、一键发射等操作,包括连接器自动对接、0秒脱落、自动加注等。
任务指挥控制中心
指挥控制中心距发射工位14千米,包括信息处理交换系统、指挥显示系统、通信控制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可对各种测量信息、指挥调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为指挥人员的指挥和决策提供依据。
跟踪、测量和控制系统
跟踪、测量和控制系统由光学、雷达、遥测和远控设备组成,它负责对火箭飞行数据进行处理和对火箭飞行过程进行安全控制(若火箭在飞行途中出现问题,将控制引爆火箭的自毁系统,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险或损失)。系统接收和记录的数据用于发射后对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海上发射设施
港口指挥所
港口指挥所位于海阳港,海上发射时承担陆地任务指挥控制中心的任务,对测发、测控、通信、气象等数据和发射平台多角度图像等,为指挥人员的指挥和决策提供依据。
跟踪、测量和控制系统
海上发射时,测控系统综合利用地面测控网、导航星座系统和中继卫星,通过天基测控和地基测控的结合。天基测控基础相对以往的测控体系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特点。
港口总装测试厂房
位于海阳港附近,完成发射平台、测控系统及火箭等各项发射前的测试任务。
海上发射平台
海上发射平台机动曾分别在黄海、东海海域执行过发射任务,保障并支持过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2022年12月9日,捷龙三号采用全新的发射平台在海上进行发射,完成“一箭十四星”,实现了首次海态热发射、首次海态液压起竖、首次悬臂发射。
山东烟台海阳港也将以已有的海上发射设施为依托,建设包含固体火箭总装厂房等设施的“东方航天港”,建成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
发射记录
注:LEO(Low Earth Orbit),近地轨道;SSO(Sun-synchronous Orbit),太阳同步轨道。
重要事件
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风云一号A星由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入轨,这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也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首次航天发射任务。
1997年12月8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签订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合作协议。
1999年10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4年12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全新研制的中国首枚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一箭多星的新纪录。
2019年6月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黄海海域发射场完成首次海上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启多域发射新纪元。
2019年12月7日,6个小时内,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两枚同型号火箭,相继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下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新纪录,也表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一体测发、多星联调、快速转换、全程管控等快速发射核心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升空。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的第100次航天发射任务。
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十四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东坡08-10星等1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也是中国首次完成海上热发射任务。
2023年3月29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实现首飞,同时表明中国首个智慧化发射场第一次执行航天发射任务即获得圆满成功。3月30日18时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宏图一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在轨组成国际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相对于传统的干涉卫星系统,车轮式编队具有编队构型相对稳定、干涉基线多、测绘学效率高的优势。
2024年1月11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任务刷新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