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英文:Shanghai University;缩写:SHU),简称“上大”,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23日。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批,将原本的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等6所分校合并,并于1994年由原本的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专科等4所高校合并,重建上海大学。1996年,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2011年,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1997年钱伟长倡办的本科基础教学强化班)正式成立,这是经教育部审批后设立的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2023年7月6日,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大学有3个校区,分别是宝山校区(校本部)、延长校区、嘉定校区,面积18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学校有专任教师3410人,研究生19736人,全日制本科生19315人(预科生65人),成人教育学生18595人。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100个本科专业,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3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422位;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514位;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201-300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489名。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61名。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第201-300名。
历史沿革
上海大学(1922-1927)
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正规大学。
在五卅运动前后,上大团组织发展迅速,1923年7月,上海大学开始建立党组织。之后在党领导下建立了团组织,团上海大学支部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的第一支部开展活动。1925年,五反帝爱国运动在上海爆发,上海大学师生是此次运动的重要力量。
1927年,上海大学在上海东北面的江湾兴建了新校舍。“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军警查封,军队进驻江湾校舍,不久成为新成立的国立劳动大学的部分校舍。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1958年,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筹建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1960年,中共上海市委批复同意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工人班”。1964年根据国家科委和教育部要求,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外语进修部,设有英、法、日、德4个语种。1965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工人班首届学生毕业,《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予以报道。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首届(也是唯一一届)本科生毕业,学校停办。上海市轻工业局接管学校,并沿用“上海市美术学校”和“上海市工艺美术训练班”名义继续办学。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机械学院开始按高考制度招生,新生于次年入学。1978年,原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从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中划出,归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领导,改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三年制大专),行政上建制独立,隶属上海市高教局,党的关系仍隶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获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招收来华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
上海工业大学
1960年,上海工学院成立。1972年,上海工学院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校区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无线电技术、有色及稀有金属冶金两个专业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76年,上海工业大学承接中国首台“宇航员前庭功能测试转台”研制任务,于1984年获得成功。1978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恢复上海工学院建制,并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次年,获教育部发文批准。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上海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上海工业大学获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获得国家科委批准,是继东北大学以后全国高校中的第二个大学科技园区,也成为上海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区的组成部分。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推行“面向社会、自主招生、综合测评、择优录取”(考生不需要参加高考)。同年,杨德广出任上海大学校长。
原上海大学
1983年,复旦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和上海市美术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大学。同年9月1日,上海大学在凯旋路30号的校部正式挂牌(校部后迁至新闸路1220号),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钱伟长教授到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84年,上海大学实行学分制、国家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制度。上海大学出版了中国最早的社会学专业杂志《社会》。同年4月,孟宪勤被任命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同时,任命公布了上海大学所属各个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经国家科委批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成立,在上海工业大学挂牌,钱伟长教授任所长。同年,上海工业大学获批固体力学博士点,学校由此而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91年,上海大学经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合格性评估工作组与专家组的全面评估,获得“合格”。
由中共上海市委教卫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及其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筹建的上海计算技术学校成立。当年改名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同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大学本科学制)成立。次年,招收首届学生。1961年,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1963年,原属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的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划归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领导。1993年,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大学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及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而成。1983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任上海大学校长。
1996年,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
2009年,上海大学被教育部评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2010年,上海大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
2011年,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1997年钱伟长倡办的本科基础教学强化班)正式成立,这是经教育部审批后设立的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
2013年,上海大学的数学学科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前1%,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和数学五个学科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前1%。
2014年,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在国内大学中排名第19位。
2016年,上海大学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11月,上海大学被教育部选定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地之一。
2021年,上海大学入选全国100个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案例,被认定为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同年,上海大学等高校第一批签约加入“沪校苏企联盟”为区域发展助力。
2023年7月6日,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上海大学宝山区校区举行。
2025年2月28日,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揭牌仪式暨上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上海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成立仪式在上海医大医院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设有31个学院,开设10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
表格资料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大学有专任教师3410人,其中正高级805人、副高级1196人。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13人,海外院士13人;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10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86人,艺术类人才10人,省部级中青年领军人才224人,省部级青年人才321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1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2个,国家一流课程19门。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4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已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大学及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就读的国际学生3144人,来自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际学历生2320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拥有5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校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和1所境外办学机构。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大学图书馆包括宝山校区的校本部馆、钱伟长馆,延长校区的文荟馆以及嘉定校区的联合馆。上海大学图书馆在不断增加纸本馆藏的同时,大力开发数字资源,引进大量国内外电子资源,提供中国知识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书、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平台数据库,形成了由纸质图书、报刊(包括精装书)、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二级文献检索平台组成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采集系统。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读者座位数5897个;馆藏图书近449.02万册,纸质期刊12428种;订购电子文献数据库71个,含中外电子刊近8万种,电子书908.9万余种。
学术出版
截至2025年6月,上海大学先后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三项出版奖、两项政府奖提名、一项全国五一妇女杂志奖、六十多个省部级奖项和六个国家级项目。在SCI和SSCI数据库中有4种期刊,Q1有3种,ESCI数据库有2种,EI数据库有4种,Scopus数据库有8种,ESCI数据库有4种,CSSCI数据库有2种,主要中文期刊有5种,CSCD数据库有7种;3种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上海大学科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上海市教委于1995年创办、上海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双月刊)。该期刊入选《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核心期刊总目》(2017年版)等期刊。同时,这些期刊还被列入EBSCO学术数据库、《数学评论》《化学文摘社》《剑桥科学摘要》《德语数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和《万方》等数据库。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设有哲学、美学、法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影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栏目。
《应用科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3年, 双月刊。刊物被Elsevier二次文献数据库(Scopus)、《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大核心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俄罗斯《文摘杂志》《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系统科技期刊群数据库等+余种数据库和检索性文摘收录。
《运筹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运筹学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的国内唯一一份全面刊载运筹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论文的专业学术性刊物。学报创刊于1997年秋,季刊。学报主要刊登运筹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论文、综述文章、应用成果等。学报的作者和读者来源于高校及科研院所,主要是高校数学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科研单位从事运筹学研究的一线科技工作者。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大学拥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中国社科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1个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1个外交部与上海大学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1个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外专局与上海大学共建文化传播创新合作基地等93个省部级及以上基地平台。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3月,1994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0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6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0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211项(其中一等奖49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21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计57项。
学校排行
QS世界大学排行榜
2023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422位。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514位。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489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56名。
2024年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第201-300名。
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上海大学排名第61名。
校园文化
校训
上海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道济天下”。
校风
上海大学的校风是“知行合一,追求卓越”。
校歌
《上海大学校歌》
吴仁援作词,徐景新作曲
一个共同的昨天,长江边我们奠基打桩;一个共同的明天,东海上我们托举朝阳。只因为一个共同的今天:自强、自强,我们锻造共和国的钢梁。一个共同的寻觅,知识让我们张开翅膀;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念使我们步伐铿锵。只因为一个共同的誓言:自强、自强,我们奏出新时代的交响。自强!自强!不息的自强!
上海大学校歌诞生于1996年5月,作曲者为吴任授,作曲者为徐景新,它体现了上海大学的地域性、文化环境、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时代特色,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特点。
校徽
上海大学的校徽由徐光夫先生设计,该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白玉兰则是上海市的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状像海鸥,又是字母“S”,是上海的标志;左花瓣为数字“1”,显示出上海大学要争创一流的决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表格资料来源:(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上海大学有宝山校区、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三个校区;学校面积约为18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占地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上海大学运体育场占地面积约140524平方米,总面积97000平方米。
宝山校区
宝山校区(校本部)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占地2000亩左右;该校区学院有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专业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
延长校区
延长校区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占地面积400亩左右。该校区学院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法学、生物工程等。
嘉定校区
嘉定校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占地面积约400亩。该校区主要共有三个学院,分别是数码艺术学院;悉尼工商学院;房地产学院;专业有专业有动画、影视艺术、音乐、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等。
校友情况
学术界
文艺体育界
商界
校园风貌
陶庵留碧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城中路20号——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几棵挺拔的碧绿松柏之下,矗立着一块吴玉章亲自题写的石碑“陶庵留碧”。碑的背面刻着一首吴玉章所撰《重题陶庵留碧有感》的七绝诗。这是嘉定人民为纪念明末清初,嘉定义士侯峒曾、黄淳耀率众抗清而壮烈殉职的赞美诗,以示纪念。
2003年,上海大学进行“菊花展”,2007年改名为“上海菊花文化节”。2008年,上海大学菊花文化节被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和党委评为“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2009年被上海大学评为“上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