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英文名称: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共建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它以工学为主,是一所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农学、医学、法学和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分别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历经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等阶段,2004年,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河南工业大学。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高校创建行动行列,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有莲花街校区、嵩山路校区和中原路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2764.5亩,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
河南工业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22个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8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885人,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2760人,研究生3782人,留学生138人。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排名全球前1%。河南工业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紧密围绕粮食产后安全进行学科建设布局的高校,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超硬材料学科群。
河南工业大学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224位。
历史沿革
郑州工程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1956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建立。195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决定在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成立粮食学院筹备处。11月26日,粮食学院筹建小组提出建校方案。
1959年4月,经教育部和中央财政贸易工作部批准,粮食部党组决定,以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粮食专科学校并于秋季招生。同年9月,粮食部粮食学院筹建小组决定成立郑州粮食学院筹建处,10月,筹建处由北京迁到郑州办公。12月1日,郑州校舍建设开工。
1960年2月,教育部批准建立郑州粮食学院。6月16日,郑州粮食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粮食高等院校。9月10日,郑州粮食学院举办成立暨开学典礼。粮食部部长沙千里出席大会并为学校题写校名。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时间长达7年之久。
1971年11月,郑州粮食学院被撤销建制,保留粮食加工、粮食储藏和油脂工学(改为油脂工业)三个专业并入河南省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改称粮油工业系。
1973年7月,粮油工业系从从河南农学院分离,并入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学院),校区保持不变。8月,粮油工业系面向河南恢复招生。9月,在河南省招收的三年制工农兵大学生入学。
197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粮油工业系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新生(77级)于1978年3月入学。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郑州粮食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和河南省省双重领导。1998年8月,管理体制由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改为“中央与省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0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学院。9月10日,举行揭牌仪式。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也是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开始基建动工,7月就参加了河南省的统一招生。
1958年9月,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改名为河南机械制造专科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改为河南省属学校,归由河南省机械厅管辖。次年8月,学校改名为郑州机械制造专科学校。
196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将郑州机械制造专科学校收回,改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将所属的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分析化学专业、洛阳轴承制造学校、洛阳矿山制造学校、郑州磨料磨具制造学校等同时并入郑州机器制造学校。
1970年4月,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下放归河南省,郑州市将学校停办,改为郑州第二机床厂,同年5月,原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的大部分老师被调出郑州第二机床厂。
一直到1978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恢复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并将学校的管理权属再次收回。之后,学校多次改名,分别于1983年6月改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6月改名为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工业大学
2004年8月,郑州工程学院和郑州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新成立的河南工业大学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成立仪式,并与河南省科学院签署资源整合共享协议书。新组建的河南工业大学由河南省领导和管理,发展经费由河南省统筹解决。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
2010年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粮食局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共建河南工业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和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协议书上签字,相互交换文本。
2020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确定河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附件1)。
2021年,中共河南省委员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创建工程,河南工业大学入选“双一流”高校创建行动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双一流”创建行列。
2023年6月29日,河南工业大学未来科学研究院暨复杂性科学中心未来粮食科学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2024年7月6日,河南工业大学青瓷研究所揭牌仪式在该校设计艺术学院举行。
2025年5月12日,沙雅县人民政府与河南工业大学举行框架协议签约会,双方计划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设有22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8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885人,博士学位教师1053人;硕士生导师896人,博士生导师95人。汇聚了发达国家院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14名;省级及以上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30个。
专家人才
教学、科研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1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3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建设学科,24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ESI全球排名1%。
河南工业大学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
教学建设
河南工业大学教学建设以工科为主,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农学、医学、法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3个,省级名牌和特色专业16个。拥有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以及其他精品开放课程、示范课程等。以河南工业大学王若兰为主要作者的《粮油储藏学》入选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教学成果
2023-2024学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心理微电影《时空对话·迷茫的选择》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微电影评选中获得创新剧目奖;来睿和田爽同学被评为“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蒋玘睿同学获得“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提名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视觉时尚工作室的学生团队凭借作品《荣耀换新颜——新时代下二七红色文旅的践行者》获得红色专项“最具感染力作品”奖。
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校
河南工业大学是中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的学校之一。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与雷丁大学合作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2个;与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合作开办会计学、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合作双方互派教师、互认学分,教学资源全面共享。学校共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留学生教育
河南工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和“河南省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权。培养层次包括汉语言培训、学士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涉及学校13个学院33个专业,为国际学生提供学位和非学位课程。截至2024年10月,河南工业大学共有274名来华留学生。
援外培训
河南工业大学是中国129个院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2008年至2014年底,河南工业大学承办了13期面向发展中国家以粮食安全与粮食储藏及加工技术为主题的援外培训班,承办了3期以少林武术与小学师资为主题的援外培训班,培训项目涵盖农业(粮食)、文化(体育与教育)等领域。共培训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6大洲83个发展中国家的各类人员368位。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主要分为三部分。莲花街校区的图书馆为中心馆,建筑面积40296平方米。第二部分是嵩山路校区图书分馆,建筑面积5397平方米。第三部分是学院的资料室等。三个部分的图书馆总面积50000余平方米。
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有自建粮油食品、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2个专题特色数据库,学校档案馆是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认证特级档案馆。截至2025年1月,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02.81万册,电子图书125.5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共50个。
学术期刊
河南工业大学设学报编辑部共编辑出版《粮油科技(英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种学术期刊。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为粮油食品特色科技期刊,双月刊。自2020年起连续5次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年入选《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期刊曾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等40余项荣誉称号。《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1月,双月刊。期刊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河南省高校特色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等荣誉称号。《粮油科技(英文)》创刊于2018年,是粮油食品科技研究领域的开放获取(OA)特色英文科技期刊。2023年11月首次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版),在全球农业科学综合类150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7位,位于Q1区。
科技平台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粮食物流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郑州)、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等6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物流研究中心、媒介生态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及制品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地厅级科技平台;校内还有粮仓建筑研究所、物流研究所等77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和100余个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平台。
参考资料:
科技成果
截至2024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及其前身自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来、1986年国家科技攻关奖励大会上获国家奖励5项;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4项,国家教学成果3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支持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71项,主持制定、修订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编制规划、决策咨询报告300余项,2017年进入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高校。
1、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前身)粮油工业系粮油储藏教研室的“自然缺氧保管粮食”、艾宏韬的“非决定电位离子吸附理论”和杨东华的“热工理论(工程热力学)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大学前身)的“半自动中孔座面磨床获国家科技大会奖。
2、2010年,河南工业大学参与完成的“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和“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 利用技术及应用”2个项目分别获得2009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2011年,河南工业大学参与完成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获得2010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参与完成的“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共计3个项目分别获得2011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2017年,河南大学卞科教授主持修订的“ISO7970:2011小麦—规格”国际标准荣获2014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6、2021年,河南工业大学参与完成的“畜禽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和“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升级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个项目分别获得2020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2023年8月,全国70%以上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50%左右的大中型植物油加工企业,均采用河南工业大学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
8、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
校园文化
学校精神
河南工业大学的“工大精神”是: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
校训
河南工业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求是、拓新、笃行。明德指美好的品德;求是指探索科学真理;拓新指开拓创新;笃行指专一实践。整体意思是拥有美好的品德,不断探索求真,努力创新并专注地践行。
校风
河南工业大学的校风是:团结进取,务实高效。
教风、学风
河南工业大学的教风是:博学奉献;
河南工业大学的学风是:勤奋诚信。
校标
河南工业大学的校标主色调为蓝色。由“河南Henan”首字母“H”和环形弧构成主体,横向的“H”代表“工”字。H下半部的浪花象征黄河,体现河南工业大学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岸边。H上半部的齿轮象征工业,体现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科特征。校标中的中文标准字体为毛体字。
大写字母“H”代表河南工业大学,整体呈奔腾向上的动势,表达河南工业大学不断开拓,以腾飞、跨越之势再创辉煌。五颗五角星代表全校师生,五星呈弧形排列,腾空而出,标志着河南工业大学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环状弧形既象征科学研究的电子轨迹,也代表“H”的运行轨迹,象征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之路无限延长。数字“1956”为河南工业大学的建校时间。
校歌
《河南工业大学校歌》由王怀让作词,吴歌作曲。
歌词为:在河之南,在国之中,河南工业大学与日同升;在河之南,在国之中,河南工业大学与时同行。清晨的歌声,青春的身影,为了中原崛起,为了中华复兴。崇尚明德求是,坚持拓新笃行;我们和时间并肩,一路攀登危山险峰。在河之南,在国之中,河南工业大学与日同升;在河之南,在国之中,河南工业大学与时同行。科学的脊梁,人文的羽;为了中国制造,为了工业文明。敢于发现发展,勤于建业建功;我们和空间携手,共同走进繁荣昌盛。
社团文化
截至2020年4月,河南工业大学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协会、爱心助学服务社、明德青年志愿者协会等48个校级社团,以及立体绿化协会、思创青年、河南工业大学VR社等99个学院学生社团。
2024年4月,河南工业大学学生会实践外联部联合RK轮滑社与吉他社,在校内举办一场主题为“与焦虑和解,与热爱同行”的心理纾解活动。活动内包括坏情绪垃圾桶、心愿便利贴、石膏彩绘、抽奖套圈、社团活动体验等环节,旨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校园环境
河南工业大学有莲花路校区、嵩山路校区和中原路校区三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84.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1.3万平方米。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智慧校园”等称号,也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试点单位。
莲花街校区
莲花街校区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新校区,位于郑州市高新区西大学城内莲花街100号,南临莲花街,北临连霍高速公路,西临郑州大学,东南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总占地面积2154亩,是河南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03年9月开工建设,先后经过两期基础工程建设和两期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截至2022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党政机关及院系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共入驻学生30000余人。
莲花街校区主要建筑设施包括中心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设施、实习工厂、图书馆、行政办公楼、艺术楼、工程试验中心等工程,以及校区北部防护林建设、中心湖区生态园和校园景观建设等。
嵩山路校区
嵩山路校区是原郑州粮食学院校区,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40号。校区总占地面积248.44亩,总建筑面积142200.93平方米。校区有体育训练馆1座,标准普通田径场1个,篮排球场8块,网球场1块。校区内有两个学院,明德书院和教育培训学院。
中原路校区
中原路校区位于郑州市中原西路195号,校区总占地面积94.5亩,建筑面积48700平方米。截止2023年8月,中原路校区已外租出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原北京粮食专科学校、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
原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机械专科学校
河南工业大学
知名校友
学校荣誉
学校排名
河南工业大学在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209名。
河南工业大学在2024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208名。
河南工业大学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于第224位。
荣誉
2007年,河南工业大学获评河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八年获评)。
2010年5月,河南工业大学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9月,河南工业大学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2年1月,河南工业大学先后荣获河南“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研究生工作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4月,学校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2012年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作为第二单位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20年,河南工业大学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并在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13位。
2021年,河南工业大学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并获评河南省高校“融媒体+育人”试点单位。
2022年,河南工业大学获评河南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表现突出单位,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
2023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获评2022年省级平安校园。12月,学校获评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