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共和国(克罗地亚语:Republika Hrvatska;英语:The Republic of Croatia),简称克罗地亚,位于欧洲东南部,是西巴尔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克罗地亚东邻塞尔维亚、波黑,南接黑山,北靠匈牙利,西北与斯洛文尼亚相邻,南与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全国设20个省和1个省级直辖市,下辖128个市和428个区。首都为萨格勒布(Zagreb)。
克罗地亚的国土面积为5.66万平方公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和山地,南部和西南部为亚得里亚海,多岛屿,有“千岛之国”之称,海岸线长1880千米。地理位置在北纬45°09'60.00"、东经15°29'59.99"。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和,冬季寒冷;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且降雪频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克罗地亚人属南部斯拉夫民族。6世纪末和7世纪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尔干半岛。10 世纪,克罗地亚王国建立。克罗地亚在12世纪初到16世纪处于匈牙利王国统治之下,之后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1918 年12月,克罗地亚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国、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入侵南斯拉夫之战王国,扶持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1945年,法西斯战败,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成为其所属的六个共和国之一。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在全民公决的基础上宣布独立。克罗地亚于1992年5月22日加入联合国,于2009年4月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2013年7月,克罗地亚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克罗地亚的政局相对稳定,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在加入欧盟后政策趋向与欧盟全面对接,有旅游、造船、医药及电动汽车等发达产业。从2015年到2019年,克罗地亚经济保持低速增长。但2020年克罗地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首都及邻近地区又遭受两次强地震,经济遭受多年未见的重创,GDP萎缩8.0%以上,平均失业率为7.5%,许多经济指标倒退到几年前水平。因此克罗地亚更加依赖欧盟的政策与资金帮助,加快融入欧盟进程。2021年克罗地亚经济恢复性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为572亿欧元,人均1.5万欧元;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65亿欧元,人均达到1.9万欧元。
克罗地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该国是地中海旅游胜地,境内坐落着古城、公园、岛屿和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克罗地亚的地理条件置其于4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自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分裂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影响的十字路口,也是中欧和地中海文化影响的十字路口,因而孕育了独特的建筑、饮食等文化。克罗地亚的体育、文学、音乐都相当发达,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如卢卡·莫德里奇(Luka Modrić)、伊娃·马约利(Iva Majoli)、戈兰·伊万尼舍维奇(Goran Ivanisevic)等。此外,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人都在克罗地亚出生,如交流电的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著名地质学家安德烈·莫霍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cic)、古丝绸之路上的传奇人物马可·波罗(Marco Polo)。
名称由来
克罗地亚(Croatia)的名字源自中世纪拉丁语 Croātia ,该词是西北斯拉夫语Xərwate的派生词,Xərwate来源于原始斯拉夫语Xorvat的音变,Xorvat则来自原斯拉夫语Xérváté。最初起源很可能来自原始奥塞梯语xurvæt-或xurvāt-,意为“守卫者”。据推测,最古老的记载有民族名称的石刻铭文是9 世纪的布拉尼米尔铭文,在本科瓦茨附近被发现。拉丁变体Croatorum最早出现在Bijaći的一个教堂的铭文中,时期大概在8世纪末或9世纪初。该变体出自克罗地亚公爵 Trpimir I的一份宪章,原件可追溯到 852 年,原件副本在 1568 年丢失,尚不确定原件是否早于布拉尼米尔铭文。
历史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已有人类迁徙到现代的克罗地亚地区,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克罗地亚的克拉皮纳遗址出土了尼安德特人化石。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文化的遗迹遍布克罗地亚全境,最大比例的遗址位于克罗地亚北部的山谷中。
中世纪时期
公元6世纪和7世纪,斯拉夫人抵达西巴尔干半岛,在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和腹地的拜占庭领土上定居,逐渐与当地的拉丁人融合,最终接受了天主教,但仍保留了斯拉夫礼仪。9 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建立起了早期封建国家,中心在达尔马提亚北部,后渐渐合并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10世纪,克罗地亚王国成立,它在托米斯拉夫国王(约910-928年在位)统治下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克罗地亚的独立地位持续到1102年,匈牙利接管了克罗地亚。
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王朝时期
1102年之后,克罗地亚贵族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土地和头衔。接下来的4个世纪里克罗地亚王国由Sabor(议会)和国王任命的Ban (总督)统治。在此时期有影响力的贵族纷纷崛起,例如Frankopan和Šubić家族。15世纪,克罗地亚开始面临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以及与威尼斯共和国争夺沿海地区控制权的斗争。1428 年,威尼斯人控制了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地区。1493年的克尔巴瓦原野战役和 1526 年的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均以奥斯曼帝国的决定性胜利告终,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在莫哈奇战役中去世。克罗地亚贵族坚持要求侵略者归还这些土地,克罗地亚的民族文化也在这些土地上幸存下来。1527 年,克罗地亚议会在切廷开会,选择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作为克罗地亚的新统治者,条件是保护克罗地亚免受奥斯曼帝国的侵害,同时尊重其政治权利。1538年,克罗地亚的领土被分为平民和军事领土,军事领土又被称为“军事边境”(德语:Militärgrenze;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Vojna Krajina),以此捍卫克罗地亚的"残余部分",该边界进一步减少了克罗地亚贵族控制的土地数量。 该时期奥斯曼的入侵还为克罗地亚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大批东正教徒涌入克罗地亚,他们是克罗地亚境内少数民族的祖先,来自波黑西部和北部、利卡、克尔巴瓦、乌纳河和库帕河之间地区(尤其是来自斯拉沃尼亚西部)的克罗地亚人向奥地利迁移。今天的布尔根兰克罗地亚人是这些迁徙者的直系后裔。
奥斯曼帝国对克罗地亚的统治持续到 1593 年的锡萨克战役,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决定性的失败,军事边界稳定下来。大土耳其战争(1683-1698)期间斯拉沃尼亚被收复,但波斯尼亚西部仍然不受克罗地亚控制。目前两国之间的边界是这一结果的余波。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地主日益增长的责任使克罗地亚农民的境况恶化,导致了一些农民起义的爆发,克罗地亚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哈布斯堡阴谋也没有成功,叛乱的领导人们,包括克罗地亚的ban Petar Zrinski,在1671年被处决。 他们的财产被哈布斯堡王室没收。
17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开始重新夺回克罗地亚的土地,首先是与奥斯曼帝国的争夺(1699年签订卡洛维茨条约,1718年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然后是威尼斯共和国(1815年由维也纳大会确认)。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领土没有重新加入克罗地亚,而是被纳入军事边界或作为单独的省份组织,就像奥地利哈布斯堡达尔马提亚的一样。大部分土地被分配给德国或匈牙利的巨头和军事要人。
1797 年至 1809 年间,法兰西第一帝国从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手中抢夺亚得里亚海东部海岸线及其腹地,建立了伊利里亚省。作为回应,皇家海军封锁了亚得里亚海,维斯海战于1811 年爆发。 1813 年,伊利里亚省被奥地利人占领,在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后被奥地利帝国吞并。这促使了达尔马提亚王国的形成,且将克罗地亚沿海地区归还给克罗地亚王国。1830 年代和 1840 年代浪漫民族主义兴起,当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官方语言是匈牙利语而不是拉丁语时,伊利里亚主义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专家、神职人员和由语言改革者Ljudevit Gaj领导的士绅)努力捍卫克罗地亚的利益,呼吁通过采用单一的文学语言来促进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统一,建立一种标准语言来与匈牙利语抗衡,同时促进克罗地亚文学和文化。伊利里亚主义者最终未能赢得胜利。
1848 年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伊利里亚主义者Ban Josip Jelačić于 1849 年参与击败匈牙利人的战争。但克罗地亚人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遭受与匈牙利人同样的待遇——中央控制和日耳曼化政策。对这些政策的失望情绪鼓励了右派党的发展,该党由Ante Starčević领导,强调克罗地亚的“国家权利”。南斯拉夫人对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人的敌意令伊比利亚主义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以南斯拉夫主义的名义复活,南斯拉夫主义者在主教Josip Juraj Štrossmajer(Joseph George Strossmayer)的赞助下主张在哈布斯堡联邦国家内的南斯拉夫统一。
1860 年代,日耳曼化政策彻底失败,1867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合并为奥匈帝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被划给匈牙利,达尔马提亚、伊斯特拉和军事边界留在维也纳。而里耶卡足球俱乐部则保留了于1779 年开始的独立主体的地位。根据1868年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签署的纳戈德巴协定,克罗地亚的国家地位得到正式承认,但克罗地亚实际上被剥夺了对其事务的所有实际控制。Sabor要求,从1878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占领的波黑和黑塞哥维那要被并入克罗地亚,因这些土地是中世纪时期克罗地亚王国的一部分。该请求被拒绝,但军事边界于1881年重新加入克罗地亚】。奥匈帝国境内进行的改革,包括与克罗地亚作为联邦单位的联邦化,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中止。
第一南斯拉夫时期
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崩溃,农民中爆发起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军队向克罗地亚领土推进,克罗地亚议会在1918年10月投票决定与奥匈帝国断绝关系,10 月 29 日,克罗地亚议会宣布独立并加入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又于 1918 年 12 月 4 日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组成“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但克罗地亚议会从未批准与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盟。1921 年的宪法将国家定义为单一制国家,废除了克罗地亚议会和历史行政区划,有效地结束了克罗地亚的自治。新宪法遭到群众基础最多的的国家政党——斯捷潘·拉迪奇 (Stjepan Radić)领导的克罗地亚农民党(HSS)的反对,他反对无条件统一,认为克罗地亚人民的意愿没有被尊重,未来国家的民族平等也没有保证。在1920年的制宪会议选举中,拉迪奇的政党获得了第四大票数,但拉迪奇抵制议会,使得在1921年通过了一部对新国家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管理的宪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国的多党议会由塞尔维亚中间派控制,而由农民党领导的克罗地亚民选代表继续要求建立允许克罗地亚自治的联邦制度。议会在土地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农民获得了从大庄园征用的土地。然而,1928年,当斯捷潘·拉迪奇和其他4名克罗地亚代表在议会大厅被黑山代表暗杀,全国冲突使政治制度陷入停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于1929 年 1 月建立独裁统治,他试图通过引入以南斯拉夫新名称为象征的超国家爱国主义来反抗民族分裂,王国的内部边界被重新绘制,克罗地亚被细分为几个以河流和自然特征命名的新的banovine(省)。 然而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和对国家制度的反对并没有被这种统一主义政策所根除,塞尔维亚霸权也没有被根除。 政治镇压下,在该政权的反对者中滋生了极端主义。独裁统治于 1931 年正式结束,亚历山大一世实施了更加统一的宪法。由弗拉德科·马切克领导的 HSS继续倡导联邦化。1934年,克罗地亚的分裂主义协会Ustaša(由安特·帕韦利奇于1929年成立,并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支持)暗杀了亚历山大一世。Ustaša的成员坚持认为只有南斯拉夫被毁灭,克罗地亚才能被解放。新的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卡拉乔德耶维奇亲王允许在政治上有所放松,但仍然阻止克罗地亚恢复充分的民主权利。政治变革的愿望促进了南斯拉夫联合反对派的形成。该反对派主张恢复民主和进行宪政改革。在克罗地亚,这个反对派包括由弗拉德科·马切克领导的农民党,在1938的选举中,农民党在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获得了80%的选票。 在此情况下,保罗亲王鼓励政府和马切克之间进行谈判,于1939年8月26日签订了兹韦特科维奇–马切克协议,南斯拉夫政府保留了对国防、内部安全、外交事务、贸易和运输的控制,而其他事务留给克罗地亚议会和王室任命的官员。该协议引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不满,甚至在反对派中也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1年4月,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了一个名为克罗地亚独立国 (NDH) 的德意傀儡国家。克罗地亚、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塞尔米亚地区并入NDH,意大利吞并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匈牙利吞并了克罗地亚北部地区的巴拉尼亚和美季穆耶。NDH 政权由安特·帕韦利奇和Ustaše领导。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和政治支持下,该政权颁布了种族法,发起了针对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罗姆人的种族灭绝运动,许多人被关进集中营。与此同时,在意大利的援助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保皇党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运动“切特尼克”)对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进行了种族灭绝运动。
全境出现了抵抗运动。1941 年 6 月 22 日,第一锡萨克游击分队在锡萨克附近成立,这是欧洲的第一个武装抵抗单位。这引发了南斯拉夫党派运动的开始。南斯拉夫党派运动是一个由约瑟普·铁托领导的共产主义和多民族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克罗地亚人是仅次于塞尔维亚人的游击队运动的第二大贡献者。1944 年 5 月,据铁托所说,克罗地亚人占游击队种族的 30%,占人口的 22%。在1943 年 12 月的德黑兰会议上,游击队获得了盟军的认可。凭借盟军在后勤、装备、训练和空中力量方面的支持以及苏联军队的协助,1945 年 5 月,游击队控制了南斯拉夫以及意大利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NDH成员武装军队和其他轴心国军队以及平民向奥地利撤退。在他们投降后,许多人行军中丧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耳曼人在南斯拉夫遭受着迫害,许多人被拘留。党派运动的政治愿望反映在克罗地亚民族解放国家反法西斯委员会中,该委员会于在 1945 年转为议会以及AVNOJ(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对应机构。
根据研究,战争导致该地区(不包括战后从意大利割让的领土)共有 295,000 人死亡,占总人口的 7.3%,其中有 125–137,000 名塞尔维亚人、118–124,000 名克罗地亚人、16–17,000 名犹太人和 15,000 名罗姆人。此外,从战后加入克罗地亚的地区来看,共有32,000人死亡,其中意大利人16,000人,克罗地亚人15,000人。在整个南斯拉夫(包括克罗地亚)和国外,大约 有200,000 克罗地亚人丧生,约占人口的 5.4%。
第二南斯拉夫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克罗地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内的一个单党社会主义联邦单位,它由共产党统治,但在联邦内部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克罗地亚人依旧锲而不舍地追求民族利益,有些人在约瑟普·铁托与约瑟夫·斯大林的分歧中支持苏联方面,后又对以党派为基础的塞族在南斯拉夫军队和克罗地亚当地警察中占主导地位感到不满。 到1960年代,克罗地亚人对经济集中越来越持批评态度,南斯拉夫政府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试图进行政治自由化和权力下放。1967年,克罗地亚作家和语言学家发表了一份关于克罗地亚标准语言地位和名称的宣言,要求他们的语言被平等对待。该宣言推动了一场寻求更大公民权利和南斯拉夫经济再分配的民族运动。1971 年,克罗地亚之春运动爆发,该运动采取了文化和民族复兴的形式,运动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在文化组织Matica Hrvatska的活动中得到体现,运动达到了要求更大程度的克罗地亚自治的高潮,最终被南斯拉夫领导层镇压。尽管如此,1974 年的南斯拉夫宪法还是赋予了联邦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基本上实现了克罗地亚之春的目标,并为联邦选民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基础,但联邦单位仍然受到其单一政党政权的控制。
1980年约瑟普·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政局恶化。20世纪80年代末,集中控制开始崩溃。1989年,共产主义霸权在整个东欧受到挑战,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共产党同意自由多党选举。1990 年 1 月,共产党沿着民族路线分裂,克罗地亚派系要求建立更松散的联邦。同年,克罗地亚举行了第一次多党选举,弗兰霍·图季曼(Franjo Tudjman,在镇压克罗地亚之春期间被监禁的前党员)领导的右派民族主义克罗地亚民主联盟(Hrvatska Demokratska Zajednica;HDZ)获胜,加剧了民族主义的紧张局势。克罗地亚于1990年12月颁布的新宪法将塞族人排除为“组成民族”,将塞族人从公共行政部门,特别是警察部门清除。克罗地亚的一些塞族人离开议会,宣布未被承认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自治, 意图从克罗地亚获得独立。贝尔格莱德的指责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意味着回归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塞族暴力。
独立战争时期
1991 年 6 月 25 日,克罗地亚于宣布独立,武装冲突在克罗地亚的塞族飞地蔓延以示抗议。这次暴力恰逢南斯拉夫人民军队从新独立的斯洛文尼亚仓促撤出。为了反对克罗地亚的独立,一支更大的军队特遣队袭击了新政权。然而宣言直到1991 年 10 月 8 日才开始生效。与此同时,紧张局势升级、南斯拉夫人民军(JNA) 和各种塞族准军事组织袭击克罗地亚,双方陷入公开战争。1991 年底,一场高强度冲突将克罗地亚的控制权减少到其领土的三分之二左右。塞族准军事团体开始了一场杀害、恐吓和驱逐克罗地亚人的运动,杀害了数千克罗地亚平民,多达 400,000 名克罗地亚人和其他非塞族人流离失所。居住在克罗地亚城镇的塞族人,尤其是前线附近的塞族人,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东部和西部斯拉沃尼亚以及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部分地区的克罗地亚塞族人被迫逃离或被克罗地亚军队驱逐。克罗地亚政府公开谴责这些做法并试图阻止它们,表示这些行动不符合政府政策。
1992 年 1 月 15 日,克罗地亚获得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外交承认,随后是联合国。1995 年 8 月,战争以克罗地亚的决定性胜利有效结束。一项由联合国赞助的协议委托欧洲部队驻扎在有争议的地区以促进这些地区的稳定和非军事化。每年 8 月 5 日被作为胜利和祖国感恩节以及克罗地亚捍卫者日为人们纪念。战后,约有 200,000 名塞尔维亚人从不被承认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逃离该地区。随后来自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的克罗地亚难民定居在他们的土地上。根据1995 年 11 月的Erdut 协议,剩余的占领区被还给克罗地亚。据估计,战争死亡人数约为 20,000 人。
独立后时期
1992年5月22日,克罗地亚成为联合国成员。克罗地亚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被世界所承认。
1995年5月和8月,克罗地亚通过2次军事进攻从叛军塞族手中重新控制了西斯拉沃尼亚和克罗地亚中部。1996年,塞尔维亚总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有效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同意放弃对东斯拉沃尼亚的主权。 南斯拉夫军队随后在联合国授权下撤出该地区,南斯拉夫与克罗地亚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1998年,克罗地亚恢复了对东斯拉沃尼亚的完全主权,随着联合国部队在2002年从普雷拉夫卡半岛撤出,克罗地亚最终完全控制了其领土。
战争结束后,克罗地亚面临战后重建、难民回返、建立民主、保护人权和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等挑战。主要法律是 于1990 年 12 月 22 日通过的宪法。2000 年后克罗地亚的特点是民主化、经济增长、结构和社会改革,以及失业、腐败和公共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在2000 年 11 月和 2001 年 3 月,议会修改了宪法,将其两院制结构改回历史上的一院制形式,并减少了总统的权力。斯捷潘·梅西奇于2000年2月当选总统,他迅速采取行动减少腐败并着手改善克罗地亚与其邻国的关系,但未能兑现早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或欧盟(欧盟)的承诺。 克罗地亚继续遭受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分歧,特别是在与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问题国际法庭)的合作问题上,该法庭起诉了几名克罗地亚将军,然而这些将军在战时在克罗地亚人民中享有英勇的声誉。2000 年 5 月 25 日,克罗地亚加入和平伙伴关系 ,并于2000 年 11 月 30 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01 年 10 月 29 日,克罗地亚与欧洲联盟签署了稳定与结盟协定,于 2003 年提交了加入欧盟的正式申请。
2008-2009 年期间,克罗地亚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并于 2008 年 12 月担任主席。 2009 年 4 月 1 日,克罗地亚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13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
2015 年欧洲移民危机期间,当匈牙利关闭与塞尔维亚的边界时,超过 700,000 名难民和移民被迫通过克罗地亚前往其他国家。
2023年1月,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克罗地亚的区域划分制度从1992年底开始实行,反映了克罗地亚的地理特点、该国的历史和传统地区的多样性,但最具决定性的是功能原则。克罗地亚全国共设20个省和1个特别市,下辖128个市、428个区、6757 个村庄。省、市、区均为克罗地亚地方自治机构。各省是第一阶单位,是主要职能区。 除了省之外,还有一个较低级别的划分,即主要在农村地区或城镇创建的市。该制度还为克罗地亚的第二大民族塞族主要居住地提供了领土自治模式。
主要城市
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首都,该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克罗地亚北部,东部靠近萨瓦河,临近梅德韦德尼察山,面积1291平方千米,主要工业部门有石化、电力、医药、机械、电器和食品加工等。著名的大企业有伊纳石油公司、克罗地亚电力公司、和普利瓦制药公司等。萨格勒布也是克罗地亚最重要的文体、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成立于1669年的萨格勒布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
斯普利特
克罗地亚的历史名城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斯普利特-达尔马提亚省的首府、达尔马提亚地区第一大海港以及排船和航运中心,东南欧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斯普利特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候干燥,平均气温在30 ℃左右;冬季气候湿润,平均气温在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超过860毫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戴克里先宫等知名景点景区。
杜布罗夫尼克
位于克罗地亚东南部、亚得里亚海南部海岸,被认为是达尔马提亚海岸最美丽的城市,有“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之称。杜布罗夫尼克老城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城墙大多是双线,建于16世纪,全长约1,940米,环绕着老城区的大部分地区而起,最高点约为25米。 城内有众多的历史古迹。 城墙外是许多被花园包围的别墅。 杜布罗夫尼克的基本城市规划始于1292年。在15–17世纪,艺术和文学的蓬勃发展使它获得了"南斯拉夫雅典"的称号。杜布罗夫尼克与周边国家有铁路连接,但与其他克罗地亚城市只有间接联系。港口和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还有一些轻工业。 附近有一个机场,为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和几个欧洲主要城市提供服务。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克罗地亚位于中欧和东南欧、亚得里亚海沿岸,匈牙利位于其东北部,塞尔维亚位于其东部,东南部是波黑和黑塞哥维那、黑山,西北部有斯洛文尼亚。地理位置介于位于北纬42°和47°以及东经13°和20°之间。杜布罗夫尼克周围最南端的部分领土是一块飞地,通过领海与大陆其他地区相连,但在陆地上被属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短海岸线地带隔开,佩列沙茨(Pelješac)桥将飞地与克罗地亚大陆连接起来。
克罗地亚领土面积为5.66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55,974平方公里,水域为620平方公里,按面积计算,它是世界上第127大国家。克罗地亚的海拔峰值在迪纳拉峰的最高点,位于南部与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的边界附近,海拔1,831米,最低点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拔0米。整个西南边界由亚得里亚海构成。克罗地亚岛屿包含一千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和小岛,其中有 48 个永久有人居住。最大的岛屿是Cres和Krk,每个岛屿面积约为405平方公里。
气候
克罗地亚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和,7月份平均气温18-22摄氏度,冬季寒冷,气温低于0摄氏度;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山地 气候,夏季凉爽,气温不超过18摄氏度,冬季严寒且降雪频繁,平均气温 低于零下2摄氏度;南部和西南部海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平 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冬季温和多雨,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该国最寒冷的地区是利卡和戈尔斯基科塔尔,海拔超过1,200米,多雪,有森林覆盖。最温暖的地区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尤其是在以地中海气候为特征的紧邻腹地,海洋调节高温作用明显。因此大陆地区的温度峰值更为明显。
克罗地亚的年平均降水量介于600毫米和3,500 毫米之间,具体取决于地理区域和气候类型。外岛(Biševo、Lastovo、Svetac、Vis)和斯拉沃尼亚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最少。然而,在后一种情况下,降雨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迪纳拉山脉和戈尔斯基科塔尔的降水最为充足。内陆盛行东北风或西南风。阳光最充足的地区是外岛、赫瓦尔岛和科尔丘拉岛,每年记录的日照时间超过2700小时,其次是亚得里亚海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亚得里亚海北部沿海地区,每年的日照时间都超过2000小时。
地形地貌
克罗地亚境内地形类型丰富,基本涵盖了几大地形类型,且在空间分布上由北到南大致呈现低-高-低的地势特点。北部为丘陵和平原地区,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和山地,南部和西南部为亚得里亚海,岛屿众多,因此享有“千岛之国”之称。
海岸线
克罗地亚南临亚得里亚海且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导致大量半岛或岛屿的形成。克罗地亚的海岸线十分蜿蜒绵长,一度使陆地海岸线达到1880公里之长,为当地旅游观光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利好条件。
水文水利
克罗地亚气候温润,降水丰沛,境内流域水流量大,可供水能利用条件优越。目前已有9个流域修建了水电站。采蒂纳河流域的水电设施最多,水电资源最丰富,建有2座大型水库和6座水电站,但开发程度略显不足,大多数河流仍有未开发的水电资源。库帕河流域的水电资源仅开发约10%,洛克瓦尔卡河-利坎卡河流域已开发约85%。采蒂纳河流域几乎已开发了约75%,而克尔卡河流域仅开发24%。德拉瓦河已开发了一半左右, 利卡河和加茨卡河流域已开发约70%。只有特雷比什尼察河得到了充分开发。进一步的水电建设势必能将克罗地亚发展水电优势最大化,以缓和用电供需矛盾,节省成本支出。
土壤
克罗地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土壤是黑土、棕土和酸性土。棕土分布在湿地低地和河谷以及河流的冲积地。克罗地亚海岸线附近的土壤类型有棕土、石灰岩和白云岩上的混着岩石的红土、石灰岩上的深红土、棕土以及粗骨土和迪纳拉山脉上的岩石。低地和河流的沼泽地与所有河流相连,遍布克罗地亚各地,受人类的影响,在这些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人为土壤。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
克罗地亚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铝矾土和泥灰石等。同时克罗地亚还出产优质的泥灰石,其他矿产还有铁、锰、石墨等。亚得里亚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另外,克罗地亚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从斯拉沃尼亚布罗德(Slavonski Brod)到梅吉穆尔耶(Međimurje)的广阔地带油田密布。克罗地亚煤储量大,但优质煤储量少,埋藏深,开采难,而褐煤矿及其他劣质煤开采方便,部分可以露天开采。褐煤主要盛产于扎戈列、斯拉沃尼亚和德拉瓦河流域。拉沙和伊斯特拉半岛石炭矿储量较大。铝矾土矿主要分布在伊斯特拉半岛、帕格岛(Pag)、拉布岛(Rab)以及达尔马提亚地区。
森林资源
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部沿海地带和西南部的山区地带。该国森林覆盖率连年变化不大。2023年,克罗地亚全国森林面积2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7%。森林资源在整个中东欧国家里属于中等水平,13%为针叶林,最多的阔叶林树种为山毛榉树、橡树、白蜡树。橡树林和树林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克罗地亚的森林体系中共有94种树种,其中5种主要树种占总数的5%以上。主要树种是欧洲山毛榉,占生产林面积的29.8%,其次是占10%的普通长角豆。除了山毛榉和角豆,另外3种不太常见的树种是非常有价值的:落叶红橡木(7.5%),无梗橡木(7.1%)和白银(5.4%)。考虑采伐数量和生长量,克罗地亚最具经济价值的树种有橡木、无梗橡木、欧洲山毛榉和银杉,主要用于生产锯木、单板和其他工业圆木。
水资源
受温润气候影响,克罗地亚国内总体降水充足,空气湿润。同时得益于具有以十六湖公园为代表的众多湖泊河流的局域气候调蓄作用,域内水循环效率提升,因而国家水资源丰富,乃至身于欧洲,甚至全球水资源丰富国家排行榜前列。
生物多样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克罗地亚分为三个生态区——潘诺尼亚混交林、迪纳里克山脉混交林和伊利里亚落叶林。克罗地亚拥有37,000种已知的动植物物种,实际数量估计在50,000到100,000之间,其中超过1000种是地方性的,分布在韦莱比特、比奥科沃山、亚得里亚海岛屿和喀斯特河流域。当地物种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另一个问题是外来入侵物种,尤其是蕨藻属 taxifolia藻类。克罗地亚在2018年森林景观完整性指数的平均得分为4.92/10,在172个国家中排名第113位。
克罗地亚有444个保护区,占该国国土面积的9%。包括8个国家公园、2个严格保护区和10个自然公园。克罗地亚最著名的保护区和最古老的国家公园是克罗地亚十六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严格和特殊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由中央政府管理和保护,为国家公园维护与克罗地亚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然灾害
克罗地亚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每年会发生森林火灾,部分地区在春夏偶遇水灾,冬季偶遇暴雪天气。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3年4月11日,克罗地亚的人口总量为4,035,356人,在所有国家(和属地)中排名第130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人。57.7%的人口是城市人口。中位年龄为44.3岁。
民族 / 族群
克罗地亚族是克罗地亚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4%,塞尔维亚族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其他为波斯尼亚族、意大利族、匈牙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 克罗地亚主要民族及人口占比如图:
资料来源: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
语言
克罗地亚的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相通),英语普及程度很高,会讲德语和意大利语的人亦较多。
宗教信仰
86.3%的克罗地亚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少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 (4.4%)、伊斯兰教(1.5%)、基督教新教、希腊天主教或犹太教。
政治
政治制度
克罗地亚的国体为共和国,政体为议会内阁制。
宪法
1990年12月22日,克罗地亚共和国议会颁布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5年,任期不得超过两届。2000年11月,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半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2001年3月,克罗地亚议会再度修宪,决定取消省院,改两院制为一院制。2010年6月,克罗地亚议会第四次修宪, 主要确定了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和作为欧盟成员国的法律基础,包括对欧盟的主权让渡、克罗地亚入盟公投、履行欧盟法律义务和欧盟成员国公民在克罗地亚权利等。
政党
克罗地亚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
总统
在克罗地亚,总统是国家元首、克罗地亚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总统的主要职权是宣布议会选举和召集新一届议会的第一次会议,根据宪法宣布举行全民公决,提名总理,发布法令和赦免令,颁发法定的嘉奖和表彰,与政府共同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与政府共同决定在国外设立外交机构和派出大使,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
现任总统佐兰•米拉诺维奇(Zoran Milanović),来自社会民主党,1966年10月30日出生。毕业于萨格勒布大学法律系,后获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盟法专业硕士学位。2003-2004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2006-2007年,任社民党发言人。2007-2016年,任该党主席。2011-2016年,任总理。2020年1月当选总统,2月就职。
政要
克罗地亚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总理为安德烈·普连科维奇。政府成员如下:
经济
综述
克罗地亚的经济基础良好。旅游、建筑、排船和制药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据国际银行数据,2020年,克罗地亚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21.5%、58.9%。2021年克罗地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72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万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2%。
第一产业
农业
克罗地亚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全国农业可耕地面积为154.6万公顷。受气候多样性和地形特点的影响,克罗地亚农产品种类丰富, 从工、农业作物到葡萄园经济作物,以及温带、热带水果、蔬菜一应俱全。主要产粮区在北部的平原地区,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适于发展畜牧业和种植水果,特别是葡萄的培育。克罗地亚农业污染程度很低, 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根据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 2019年,农业实际用地面积为8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019年,小 麦年产量为79万吨,比上年增加7.0%,每公顷产量为5.6吨;玉米年产量为230万吨,比上年增加7.0%,每公顷产量为9.0吨。2020年,家畜和家禽产量包括42.3万头牛、103.3万头猪、66.2万只绵羊、8.6万只山羊、1305.7万只家禽。
林业
截至2019底,克罗地亚的林地面积为2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8.6%。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为209万公顷,占76%;私有林地面积为66万公顷,占24%。森林蓄积量为3.98亿立方米。克罗地亚森林以阔叶树种为主,生长面积居前五位的树种分别为,山毛榉树(约占森林面积36%)、夏栎(约占12%)、无梗花栎(约占10%)、鹅耳枥(约占9%)和银冷杉(约 占8%)。克罗地亚林木品质较高,95%为天然林,且拥有生态证书。森林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位置,相关从业人员约2.5万人;2019年,薪材木产量为220.5万立方米,工业园木产量为319.5万立方米;林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4.7%。木材出口中,制成品占70%,主要有家具、地板、 建筑用木材、木屋和门窗配件等。
第二产业
工业
克罗地亚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船、建筑、电力、石化、冶金、制药、机械制造和纺织等。食品加工业较发达,是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造船业
克罗地亚的造船业有数百年的历史。2016年,克罗地亚造船业在欧洲排第二位,仅次于罗马尼亚。2017年以来,克罗地亚最大的造船企业乌利亚尼克集团遭遇困境,2019年上半年其造船厂进入破产程序,2019年底境况好转,兄弟企业五三造船厂接到首个极地巡洋 船建造订单。
食品加工业
克罗地亚的食品加工较发达,是克罗地亚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行业总收入位列加工业第一位。克罗地亚主要出口烟草、调味品、汤料、糖果、罐头鱼、牛肉罐头、蒸馏酒和啤酒。
制药工业
克罗地亚在医药工业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每年生产各类医药产品1700多吨。普利瓦(Pliva)药业公司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制药企业,也是东南欧地区领先的药品出口企业,约90%以上的产品出口至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其他国家等。
葡萄酒工业
克罗地亚有2个截然不同的葡萄酒产区。该国东北部的大陆地区,尤其是斯拉沃尼亚出产优质葡萄酒,白葡萄酒享有极高声誉。北海岸的伊斯特拉和克尔克的葡萄酒与邻国意大利的葡萄酒相似,而南边的达尔马提亚生产地中海风格的红葡萄酒。2021年,克罗地亚出口了1960万美元的葡萄酒,是世界第46大葡萄酒出口国。
第三产业
旅游业
克罗地亚是地中海旅游胜地,温和的地中海气候非常适合游客前往。重要的旅游资源有亚得里亚海沿岸及1000多个岛屿、8个国家公园(如著名普利特维采湖,中国人俗称的“十六湖”)和10个自然公园、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堡)等。 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地亚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是罗维尼和波雷奇。外国游客来源最多的国别依次是德国、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波兰和意大利。 2020 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克罗地亚旅游业遭遇重大冲击,游客到访数同比下降64.2%。当年旅游业收入同比下降 54.3%,中断了2000年以来旅游业收入每年增长的趋势。2021年,克罗地亚旅游收入91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6%,游客数量1380万人次,同比增长77%。
对外贸易
2021年,克罗地亚对外贸易总额475亿欧元、同比增长25%,其中克方出口额191亿欧元、同比增长27.9%,进口额283亿欧元、同比增长23.2%,逆差92亿欧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产品、矿物燃料及润滑剂、药品、电子设备、食品。主要进口商品有:原油和天然气、矿物燃料及润滑剂、交通工具、药品、机床设备。主要贸易伙伴有: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德国。
经济功能区
克罗地亚的自由贸易区(简称“自由区”)是为了便利企业进出口、降低企业运输和监管成本而设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并以物理方式与外界区域隔离。克罗地亚全境有11个自由区(其中2个已停止运营),包括:克拉皮纳-萨戈尔耶自由区、武科瓦尔自由区、库库利亚诺沃自由区、里耶卡-斯克尔耶 沃自由区、奥西耶克自由区、斯普利特-达尔马提亚自由区、萨格勒布自由区、普洛切港自由区、普拉港自由区、里耶卡港自由区、斯普利特港自由区等。克罗地亚自由区均位于海港、空港、河港、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毗邻区域。自由区内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商业性或工业性加工 生产、仓储、物流及金融服务等业务。部分自由区位于开发区内,但与开发区其他区域隔离。
国际关系
综述
克罗地亚与19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设立了57个大使馆、30个领事馆和8个常驻外交使团。克罗地亚于 2009 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13年加入欧盟,2023年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此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国际移民组织(IOM)、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OSCE)等国际组织将办事处设在克罗地亚,有56 个外国大使馆和 67 个领事馆在克罗地亚开展业务。
与中国的关系
自 1992 年中国承认克罗地亚并与之建交以来,两国都承诺进一步深化合作。克罗地亚是中国“17+1”倡议的成员国,而除经济合作之外,两国也愿进一步扩大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的现有合作。
与美国的关系
1992年,在克罗地亚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后,美国与克罗地亚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与克罗地亚及其邻国没有强大的战略经济联系,但美国认为克罗地亚是加强该地区市场经济的积极力量。在军事上,克罗地亚与美国和其他巴尔干国家一样,都是《亚得里亚海宪章》(Adriatic Charter)的成员国。因与欧盟东扩一致,克罗地亚也被美国视为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积极力量。
国际组织
克罗地亚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CTY)、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事务。在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不久之后,1992年5月22日,克罗地亚成为联合国成员。之后它分别在2009年和2013年成为北约和欧盟的成员国,该身份帮助克罗地亚与东南欧地区 的国家国家密切合作。2020年,克罗地亚第一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军事
克罗地亚于1991年建立军队。5月28日为建军节。实行志愿兵役制度。截至2020年5月,克罗地亚军队总人数15605人,其中现役14325人,占91.8%;文职1280人,占8.2%。2021年克罗地亚国防预算9.4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克军总参谋长罗贝尔特·赫拉尼海军上将(Robert HRANJ),2020年3月就职,任期5年。
社会
教育
克罗地亚具备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公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克罗地亚的初等教育从六七岁开始,分为八个年级,实行八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由体育馆和职业学校提供。截至 2019 年,有 2,103 所小学和 738 所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可使用克罗地亚公认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授课,例如捷克语、德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和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有中小学音乐艺术学校137所,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学校120所,成人学校74所。2009-2010 学年,中等教育引入了全国毕业考试(克罗地亚语:državna matura ),包括三个必修科目(克罗地亚语、数学和一门外语)和选修科目,是进入大学教育的条件。
克罗地亚的7所主要大学(university) 分别是萨格勒布大学(克罗地亚最大的大学)、里耶卡大学、奥西耶克大学、斯普利特大学、扎达尔大学、杜布罗夫尼克大学和普拉大学。另外,还有13所公立理工学院 (polytechnics),如萨格勒布研究理工学院、卡尔洛瓦茨理工学院等,以 及其他私立专业院校,如萨格勒布经济与管理学院、奥帕蒂亚旅游与酒店 管理学院等。
科技
克罗地亚的科技基础较好,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在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斯洛文尼亚。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独立的研究院所,其次是在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克罗地亚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地震科研与技术、兽医药研究及生产管理、造船技术、 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均有一定特色。
卫生健康
克罗地亚拥有全民医疗保健系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 1891 年的匈牙利-克罗地亚议会法案,该法案为所有工厂工人和工匠提供了一种强制性保险。克罗地亚人享有由法规和可选保险提供的基本健康保险计划。2017 年,克罗地亚年度医疗保健相关支出达到 220 亿HRK(30 亿欧元),约占GDP 的 6.6% 左右。2020年,克罗地亚男性平均年龄为76.0岁,女性82.0岁,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排名第41位,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克罗地亚的医疗保险由强制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组成。 根据《克罗地亚强制医疗保险法》,克罗地亚公民、获得克罗地亚长期居 留或临时居留的外国人,必须参加强制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一种自愿参加的辅助医疗保险。 全国主要城镇都有医院和诊所,所有小地方都有医疗中心和药店。对 生命垂危的患者可提供直升机和海上快艇服务。加入欧盟以来,克罗地亚的许多医生选择出国,到能够提供更好工作条件、更高薪酬,以及进一步深造机会的其他欧盟国家工作。
媒体
通讯社
克罗地亚国家通讯社为克罗地亚通讯社(www.hina.hr),成立于1990年7月。
电视媒体
克罗地亚最主要的电视媒体是克罗地亚国家电视台 (HTV)有4个国内频道和1个卫星频道。此外,私人电视媒体新电视(Nova TV)也颇具影响力。
广播媒体
克罗地亚国家广播电台(Hrvatski Radio)是最有影响力的广播媒体,成立于1926年,目前拥有3套节目。
报纸和网络媒体
克罗地亚全国性综合性日报有《晚报》(Večernji List)、《早报》 (Jutarnji List),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新报》(Novi List)和《自由达尔马提亚报》(Slobodna Dalmacija)是颇具影响的地方性报刊。《商业日报》是则经济贸易类专门报刊。克罗地亚主要的报刊媒体均有网络版,如《晚报》(www.vecernji.hr)、《早报》(www.jutarnji.hr) 和《24小时》(www.24sata.hr)。发布英语新闻类的网络媒体有HINA、The Dubrovnik Times、Total Croatia News等。
治安
克罗地亚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公民法律意识较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针对游客的扒窃案件有所上升。在克偷盗、抢劫等犯罪通常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火车站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场所。旅游旺季时,景点景区、海滩、饭店、酒吧等亦是扒手行窃场所。暴露钱财常常会成为扒手和抢劫者的袭击目标。
根据克罗地亚内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克罗地亚一般性犯罪案件共42651起,经济犯罪案件4137起,极端 暴力案件33起,有组织犯罪案件2044起,战争犯罪案件20起,网络犯罪案 件2930起,滥用麻醉药品案件2871起,共计各类犯罪案件54686起,较2018 年增加9.8%。其中,一般性犯罪案件中,谋杀案件30起,强奸案件73起, 抢劫670起,偷窃案件11579起。克罗地亚法律规定,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批准可持有枪支。
社会保障
克罗地亚是一个福利国家,关注公民的社会福利,协助社会上弱势群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在相同条件下向所有公民提供援助。 社会福利包括一系列福利和服务,包括经济援助额家庭法领域的一系列专业措施,保护儿童、青年,援助残疾人和老年人。截至2022年,克罗地亚社会保障覆盖率达36.50%,企业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6.50%,员工社会保障覆盖率达20.0%。
国家标志
国旗
1848年克罗地亚开始采用红白蓝匈牙利国旗,1941年克罗地亚独立,将红白格子徽章置于三色旗中间和靠近旗杆方形部分的乌斯塔沙纹章中心。1990年12月22日,克罗地亚开始启用新国旗,在红白格子徽章上方添加了由五个历史纹章组成的王冠。旗面正中绘有克罗地亚国徽。
国徽
克罗地亚国徽为盾徽,盾面由25个红白相间的方格组成。盾徽上端有一个风格化的王冠,由象征民族的红白格子徽章和其他五个历史纹章组成。五个历史纹章分别象征9世纪的克罗地亚王国内的五个省区:克罗地亚(金色星星和银色月亮)、杜勃罗文克(蓝色底上有两道红色条纹)、达尔马提亚(三颗皇狮头)、伊斯特利亚(红角红蹄的金色山羊)、斯洛文尼亚(红色条纹镶银边,内有黑貂标记,上方有金色星星)。
国歌
1835年,克罗地亚著名诗人兼作词人Antun Mihanović创作了以Horvatska domovina(克罗地亚家园)为题发表的原始歌词。1846年,克罗地亚作曲家Josip Runjanin为Horvatska domovina谱曲。1861年,萨格勒布大教堂的歌唱老师兼管风琴师Vatroslav Lichtenegger这首歌配了和声,由一个男声合唱团演唱。这首歌成为后来的克罗地亚国歌,但克罗地亚议会没有立刻将它定为国歌。1918年到1941年间,南斯拉夫王国国歌包含了一部分克罗地亚国歌。
克罗地亚国歌歌词如下:
国花
天竺葵,又名克罗地亚鸢尾,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在斯拉夫神话中,庇隆神是最高的神,也是雷电之神,传说,每当庇隆神的闪电击中地面时,地上都会留下各种颜色的鸢尾。因此,在克罗地亚的很多地方,人们都将鸢尾称为“神花”。克罗地亚人认为,克罗地亚鸢尾只生长在庇隆的光线可以照射到的地面上。因此,他们便用庇隆的名字命名了这种鸢尾,它也因此 成为克罗地亚人的骄傲。 再者,克罗地亚鸢尾是克罗地亚大陆上的主要植物,它易于养护,一年开花两次,可以 为大自然增添美丽的色彩。因此,它成为克罗地亚人民族传统、勇敢、希望、智慧和信仰的象征。 2000 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花卉博览会上,克罗地亚人首次用克罗地亚鸢尾这个名称推广天竺葵,给克罗地亚鸢尾打出的宣传口号是:“世界每个角落都有一朵花, 一朵象征国家爱好和平的花。” 作为对国民需要国花的回应,克罗地亚科学艺术学院决定将克罗地亚鸢尾定为克罗地亚的国花。 每年 5 月,克罗地亚鸢尾盛开的时候,克 罗地亚都会举办“克罗地亚鸢尾花节”。
国兽
松貂(Kuna zlatica)是克罗地亚的国家动物。它是一种受到严格保护和濒危动物,以厚毛皮和长尾巴而闻名。古时候,松貂的毛皮曾被用作支付名叫"kunovina"的税的手段。为纪念其在克罗地亚货币史上的重要作用,克罗地亚货币被命名为Kuna(库纳)。松貂通常栖息在布拉奇岛上的森林树梢以及帕普克自然公园、普利特维斯湖国家公园和维尔比特自然公园。它白天休息,晚上捕猎兔子、老鼠、松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狩猎常常只是为了乐趣。
交通
综述
克罗地亚交通运输业总体上较为发达,以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目前克罗地亚国内城市尚无地铁线路建设,萨格勒布有轨电车网络发达,公交汽车数量相对充足。同时由于出租车业不够发达,私家车占有量较高。
公路
克罗地亚公路交通系统总体比较发达,以首都萨格勒布为中心通往全 国各地以及周边欧洲各国。2019年,克罗地亚公路总里程26712公里,其中 省道9523公里,地方公路8831公里,国道7049公里,高速公路1310公里。克罗地亚的高速公路网络主要建于19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克罗地亚的高速公路将萨格勒布与其他地区连接起来,并沿用多条欧洲路线和4条泛欧走廊。最繁忙的高速公路是连接萨格勒布和斯普利特的A1 高速公路,以及从东到西穿过克罗地亚西北部和斯拉沃尼亚的A3高速公路。
铁路
克罗地亚重视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系统以萨格勒布为枢纽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和许多欧洲国家首都,经过萨格勒布的重要线路包括连接里耶卡与布达佩斯、卢布尔雅那与贝尔格莱德的铁路。2019年,克罗地亚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617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54公里,复线率9.7%;电气化里程970公里,电气化率37.1%。现有各类铁路站点共计558个。 2019年,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85台。其中,电力机车123台,内燃机车162台。客运车厢共有452辆,配备座位31249个。货运车厢5200辆,核定载重278843吨。另外,全国拥有客运列车(Passenger rail cars)210辆, 配备座位17361个。 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310.3万人次,比2019 年同比减少34.0%。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1499.2万吨,同比 增长3.8%。 克罗地亚城市尚无地下铁路,有轨电车网络发达,公交汽车数量充足。
航空
克罗地亚有7个国际机场(萨格勒布、斯普利特、杜布罗夫尼克、扎达尔、里耶卡、普拉、奥西耶克)和3个小型商用机场(布拉奇、洛什尼、弗尔萨尔),其中最繁忙的机场是首都萨格勒布市的机场(ZAG)和国土最南端的旅游名城杜布罗夫尼克市的机场(DBV)。克罗地亚航空公司是欧洲航空协会(AEA)的第27个正式成员。2019年克罗地亚空运货物总运 量为2133吨,同比下降5.0%。2020年克罗地亚机场旅客总运量67.5万人次, 同比下降70.0%。
航运
克罗地亚海洋运输比较发达。共有8个主要海港,包括里耶卡港、扎达尔港、杜布罗夫尼克港、斯普利特港、希贝尼克港、普罗切港、普拉港和塞尼港,可泊靠大型远洋轮船,其中, 最重要的港口是里耶卡港,经此港可通往克罗地亚全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最繁忙的客运港口是斯普利特和扎达尔。许多小港口提供连接众多岛屿和沿海城市的渡轮,渡轮线路通往意大利的几个城市。最大的河港是武科瓦尔,位于多瑙河,是该国通往泛欧运输走廊 VII 的出口。
2019年,克罗地亚拥有商用客船88艘,总载客量为34261人;商用货船39艘,总吨位为104.8万吨。2019年克罗地亚海上客运量为15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2019年海运货运量为1829.6 万吨,同比下降5.9%。根据克罗地亚海洋、交通与基础设施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在克罗地亚注册的船只及游艇共12万艘,年均从其他国家开往克罗地亚的快艇约6万艘。克罗地亚开设有专门的海事学院和培训中心以培养专业的船员。克罗地亚正式船员为2.2万人。
文化
综述
克罗地亚境内存在多种语言和宗教,有很多传统服饰,传统图案,传统美食以及传统舞蹈表演,是当地特色之一。节日丰富,内容充实,其建筑,音乐,文学,体育享誉世界。
克罗地亚文化部执行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监督其发展的任务,地方政府也开展了进一步支持文化发展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包括克罗地亚的10处遗址。克罗地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占有15席,位居世界第四。克罗地亚还是领带文化的发源地,17 世纪,在法国的克罗地亚雇佣兵率先佩戴领带。
克罗地亚有完善的文化设施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19年,克罗地亚有95家专业剧院、30家专业儿童剧院和51家业余剧院,每年观众人数超过227万人次。专业剧院雇用 1,195 名艺术家。有专业管弦乐团、合奏团、合唱团42个,年观众29.7万人次。有75家电影院和166块银幕,观影人数502.6万。克罗地亚拥有 222 家博物馆,2016 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 271 万人次。此外,还有 1,768 家图书馆,藏书 2,680 万册,以及 19 个国家档案馆。每年在萨格勒布展览会上举办的Interliber展览主导着图书出版市场。
节日
克罗地亚的主要节日有:新年(1月1日)、主显节(1月6日)、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5月30日)、圣体节(6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日(6月22日)、胜利日(8月5日)、圣母升天日(8月15日)、万圣节(11月1日)、纪念日(11月18日)、圣诞节(12月25-26日)。
克罗地亚民间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如:
习俗
克罗地亚人热情开朗,乐观向上,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要与被介绍过的客人一一握手,并报出自己的名字;与至亲好友见面时,习惯施以传统的拥抱礼;与女士见面,也有施吻手礼的传统习惯。
克罗地亚人偏爱蓝色,认为蓝色象征宁静、纯洁、坚贞、永恒、忠诚。同时,红白相间类似棋盘格图案是克罗地亚民族喜爱的传统图案,在克罗地亚国旗、国徽、运动员球衣和饰品、欢庆的旗帜上均能看到这种图案。
在欢迎贵宾或隆重的庆祝活动中,克罗地亚青年男女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克罗地亚人能歌善舞,传统服饰和传统舞蹈表演亦成为克罗地亚旅游季节吸引外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
建筑
克罗地亚最古老的完好建筑群是建于 9 世纪的教堂,其中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扎达尔的圣多纳图斯教堂。克罗地亚的建筑受周边国家影响极深,总体呈现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混合风格,亚得里亚海沿岸矗立着带有红色瓷砖屋顶的传统石屋,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沿岸的建筑则带有威尼斯的影响,斯普利特和普拉的建筑带有浓厚的罗马风格,如斯普利特的戴克里先宫建筑群和位于普拉伊斯特拉保存完好的圆形剧场。其他重要的罗马风遗址位于扎达尔和萨洛纳,许多较小的遗迹在斯普利特的考古博物馆展出。新艺术运动的后续影响反映在克罗地亚的当代建筑中,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地区,受威尼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克罗地亚城镇习惯以以文化英雄、公园和步行区命名广场,例如奥西耶克 (Tvrđa)、瓦拉日丁和卡尔洛瓦茨。
文学
现存最古老的克罗地亚散文可追溯到大约 1100 年前,文字被保存在Baška 石碑上,这是一块在克尔克岛上发现的刻有格拉哥里字母的石头。文艺复兴运动和马尔科·马鲁利奇的诞生标志着克罗地亚文学蓬勃发展的开端。马尔科·马鲁利奇(Marko Marulić,1450~1524年)是著名克罗地亚文学家,被称为“克罗地亚文学之父”,其作品充满了道德说教和基督教的教学论,代表作有:《大卫传》《尤迪塔》。克罗地亚文学中的伟大人物还包括Marin Držić(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作品有Dundo Maroje)、Ivan Gundulić(巴洛克诗人,作品有Suze sina razmetnoga)、Ivan Mažuranić(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诗人,作品有Smrt Smail-age Čengića)、August Šenoa(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作品有Seljačka buna)。近现代的著名作家有:Marija Jurić Zagorka(作家和记者,作品有Gricka Vjestica),Irena Vrkljan (代表作有Marina ili o biografiji,这是一本实验自传,模糊了自传和传记之间的界限)、Slavenka Drakulić(女权主义记者和作家,作品有The Balkan Express)。
音乐
克罗地亚的音乐涵盖古典歌剧到现代摇滚。瓦特罗斯拉夫·李辛斯基 (Vatroslav Lisinski)于 1846 年创作了该国第一部歌剧《爱与恶意》。伊万·扎伊茨 (Ivan Zajc)是克罗地亚作曲家、指挥家、导演和教师,主导着克罗地亚的音乐文化长达40年,创作了超过1000首音乐作品,包括弥撒曲和清唱剧,代表作是《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Nikola Šubić Zrinski)。
当代克罗地亚的古典音乐界亦诞生了著名人物。伊沃·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ć)是著名克罗地亚钢琴家,他对于肖邦的音乐非正统诠释、惊人的技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被认为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和当代精神的钢琴家,应众多著名音乐厅的邀请在世界各地巡演;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 Mrvica),克罗地亚钢琴家,1999年赢得鲁宾斯坦钢琴大赛,代表作品有:《克罗地亚狂想曲》 《出埃及记》《野蜂飞舞》。
饮食
克罗地亚菜肴以海鲜和肉类食品为主,烤羊肉、烤乳猪、斯拉沃尼亚粗香肠、达尔马提亚熏肉、帕戈羊羔和奶酪是特色菜肴。克罗地亚人喜好葡萄酒,有用海鲜搭配白葡萄酒,烤肉搭配红葡萄酒的习惯,对中餐亦感兴趣。传统美食因地区而异。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受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美食的影响,突出特色是各种海鲜、煮熟的蔬菜和意大利面,使用橄榄油和大蒜等调味品。奥地利、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烹风格也在克罗地亚食物中得以体现,如食用大量肉类、淡水鱼和蔬菜。
典型的克罗地亚菜肴有:
这是几乎每张达尔马提亚菜单上都都会出现的“黑色烩饭”,味道远比看起来更美味,通常作为早餐食用。鱿鱼墨提供了独特的色彩和令人满意的味道,食用它会让牙齿和舌头变黑,因此不适合在第一次约会点。
新鲜的蝎子鱼或石斑鱼属被切成大块,加入一大锅土豆片和橄榄油。 厨师们可添加他们自己的额外配料,通常是欧芹,用慢火煨锅,不时摇晃以保持食物整体。 配上葡萄酒和美妙的日落用餐。
帕格的羊群沐浴在咸海风中吃着帕格生长的草,产出的牛奶因而也携带了这个达尔马提亚北部岛屿的独特味道。几个世纪来帕格一直生产羊奶酪,生产出来的羊奶酪被排列在石头房子的货架上,点缀着田野。 这些奶酪经过长达18个月的成熟期,质地与帕尔马干酪相似,然后在市场和餐馆出售,常被作为开胃菜或甜点食用。
体育
克罗地亚有超过 400,000 名活跃的运动员。其中有 277,000 人是体育协会的成员,近 4,000 人是国际象棋和合同桥牌协会的成员。
足球是该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克罗地亚足协是最大的体育协会,超过 118,000 名球员在克罗地亚足协(Hrvatski nogometni savez)注册。克罗地亚男足实力强劲,是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亚军、1998年法国世界杯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季军。克罗地亚足球甲级联赛拥有所有职业体育联赛中最高的平均上座率,在2010-11 赛季吸引了 458,746 名观众。2018年,克罗地亚男子足球运动员卢卡·莫德里奇(Luka Modrić)斩获金球奖,也打破了梅西与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对此奖项长达10年的垄断。他也是首位在同一年里拿到了金球奖、欧洲足联欧洲联赛最佳球员和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先生的球员。
自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以来,克罗地亚运动员共获得44枚奥运会奖牌,其中金牌15枚。
网球方面,克罗地亚在2005年和2018年获得戴维斯杯网球锦标赛冠军。戈兰·伊万尼舍维奇(Goran Ivanisevic)和马林·西里奇(Marin Cilic)是克罗地亚男网的代表人物,都曾获得过大满贯冠军并进入巴西网球公开赛排名前3。1997 年,伊娃·马约莉 (Iva Majoli)成为第一位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的克罗地亚女选手。
克罗地亚举办过多项重大体育赛事,包括2009年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2007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87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1979年环地中海运动会等。
风景名胜
旅游业是克罗地亚的支柱产业,2022年,克罗地亚接待了1890万游客,2022年的前9个月,通过接待外国游客,克罗地亚获得超过113亿欧元的收入。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普利特维采湖和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堡等。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地亚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是罗维尼和波雷奇。外国游客来源最多的国别依次是德国、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波兰和意大利。
重要景点
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是中欧历史名城,建于11世纪,最早由一些居民聚居区逐渐发展,在13世纪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城市。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萨格勒布市也逐渐从老城扩展出新城。
城市由上城区和下城区组成,上城区即老城,有教堂、市政厅,古建筑,下城区又称新区,由广场、商业区、歌剧院组成,现代化的市中心是战后发展起来的。市中心的耶拉西奇广场设有许多政府机构、银行及商业办公中心。广场中央矗立着克罗地亚民族英雄班·约瑟夫·耶拉西奇的巨型雕塑,广场周围则集中了许多18、19世纪的巴洛克建筑。萨格勒布著名的伊利卡大街横穿耶拉西奇广场,许多商店和大型超市集中于此,是萨格勒布主要的商业街中心之一。
科尔丘拉岛
科尔丘拉岛又译考库拉岛,是克罗地亚共和国达尔马提亚省亚得里亚海域的一个岛屿,地处克罗地亚最南端,距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600多公里,距贝尔格莱德1000多公里。有人说没有哪个岛能像科尔丘拉岛那样拥有如此多的传说和历史遗迹。与Lokrum岛和姆列特岛(Mljet)一样,它是克罗地亚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岛屿。 科尔丘拉岛长48公里,宽6-8公里,面积279平方公里。在东岸科尔丘拉镇有许多古老城堡和塔堡,几乎完美无损地保留了16世纪威尼斯城镇的风貌。
戴克里先宫
戴克里先宫被认为是最壮观的罗马废墟之一,是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的主要景点。现已成为斯普利特的老城区,拥有众多的商店,咖啡馆,餐馆和公寓,位于这座古老建筑的街道中。白天常能听到宫中的音乐。晚上,当夜幕降临时,宫殿被照亮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墙
杜布罗夫尼克城墙是围绕在老城周围的防御性石墙,从7世纪起就矗立在克罗地亚南部,被认为是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防御系统之一,从未被敌军破坏过。1979年,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和很大一部分城墙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佩塔尔
苏佩塔尔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深厚悠久的历史。苏佩塔尔的海滩是不可错过的美景,许多人在沙滩上奔跑,在水中畅游,或者躺在椅子上晒日光浴,接受阳光的亲吻,十分惬意。除此之外,当地的宗教气息也十分浓厚,圣彼得大教堂是较为古老的教堂,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教堂内部有精美的绘画和浮雕装饰,教堂外有日晷和石棺,庄严肃穆。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区
该城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建于公元7世纪,依山傍海,宫崎骏《红猪》中亚得里亚海上的空战背景和著名美剧《权力的游戏》就在此取景。其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比较完好,拥有美丽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不同风格的建筑,有“城市博物馆”的美称,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这里已经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游客理想的旅游和疗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