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铎(1366年-1423年),原名马乐,后为避明朱棣讳,改名马铎,字彦声,号梅岩,福建省长乐区大宏里岭南村(今属潭头镇)人,明朝官员、诗人。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长乐区知县王遵道聘请陈洵仁主持县治东隅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席,挑选马铎等十位秀才跟随他学习。永乐元年(1403年)马铎选为岁贡生,入国子监。永乐九年(1411年),马铎在同窗好友及亲友的帮助鼓励下,以岁贡生的身份在南京中应天府乡试。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应进士举,廷试得中第一名,获赐朝服冠带,授翰林院修撰。后来的宦途中,他屡受皇帝重用,每逢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司业等有公务外出,皆命马铎暂时充任。朱棣两次巡幸北京,皆命马铎辅佐太子留侍监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马铎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后葬于潭头镇岱西村龙台山。
马铎一生,为官有刚直之声,居家有孝友之名,处世有助人之誉。他常以读书鼓琴自娱,名其读书处曰“梅岩书屋”,尤擅作诗,著有《送人归平阳》《玉岩集》等。长乐区民间有“马铎一日君”的传说,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还将该故事搬上了闽剧舞台。
人物生平
1366年,马铎出生于一个经商家庭,福建省长乐市大宏里岭南村(今属潭头镇)人。其嫡母许姓,生母黄氏,马父老来得子,对他竭力培养,先请家塾教师为其启蒙。待他年龄稍长,便送他去位于金峰镇首台村的太常书院就读,他的学问得以精进。马铎九岁时就把《大学》《中庸》背熟。马铎的好学感动了塾师,塾师支助他读书。马铎13岁就考上了秀才,从此读书更加勤奋,立志考取功名。可后来在考举人时竟九科不中。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长乐知县王遵道重金礼聘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的江田人陈洵仁主持县治东隅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席,挑选马铎、吴实、林应等十位秀才跟随他学习。此时,马铎已过而立,年纪虽长,却仍潜心苦读。进入东溪精舍不久后,马铎父母去世,这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没有了经济支撑,而他又屡试不第,现实逼迫他曾一度以卜算为生。但即便如此,他仍不断追求学问。休假回家,沿途犹默诵不辍,在学夜读,一灯长明不灭,励志苦学。他从先辈郑孟宣学《礼记》,旁通《周易风水》《诗经》《尚书》《春秋》,其学宏肆贯通,于子史百家无不涉猎,时人号之“马五经”。
永乐元年(1403年)马铎选为岁贡生,入国子监。永乐九年(1411年),马铎在同窗好友及亲友的帮助鼓励下,以岁贡生的身份在南京中应天府乡试。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应进士举,廷试得中第一名,朱棣连声称赞马铎气象广大,当场钦点该卷为状元卷,获赐朝服冠带,授翰林院修撰。明成祖于十一、十五年巡幸北京,马铎两次留侍监国,其于公事虽“劳苦不避,独任不辞”。
后来的宦途中,马铎屡受皇帝重用,每逢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司业等有公务外出,皆命马铎暂时充任。明成祖朱棣两次巡幸北京,皆命马铎辅佐太子留侍监国。民间有 “马铎一日君” 的传说。当时正值南郊祭祀,永乐帝染疾未愈,马铎作为新科状元,穿上龙袍,奉旨代皇帝祭天,顺利完成任务,因此被称为 “一日君”。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马铎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后葬于潭头镇岱西村龙台山。
个人生活
马铎的父亲是马榆,小名谷进,他的嫡母许姓,生母黄氏(名为梦蛟),他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李骐。马铎的夫人是郑氏,两个儿子分别为马昕、马旺。
主要作品
马铎著作有《玉岩集》,还有《送人归平阳》《送徐主事孟晞回澄江》等诗词及《殿试策》。其《殿试策》收录于《皇明历科状元全策》和《新刊全补历科殿试状元策》。
相关文物
“状元及第”金字匾
马铎故居大厅原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写着:“圣朝礼乐传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另一副写着:“京监状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间无。”据传,此联为朱棣御赐,马家子孙皆以此为荣。厅前正门横额上,原有一块直式朱砂底、红边,永乐帝御赐的“状元及第”金字匾。民国24年,专员兼长乐县长王伯秋将此匾调往县民众教育馆供更多人参观,后抗战时散失。
马铎代驾郊天图
存于罗联镇马厝村一轴《马铎代驾郊天图》纸本大直幅中堂,高2.15米,宽1.14米,系永乐十五年(1417年),成祖幸北京,马铎留侍南京,代驾郊天时所绘。民国初年,近临摹本,旧裱完好。20世纪40年代长乐区逢甲子普度时,曾在县城多宝坛展出。60年代初在县文化展览会展出,现存马厝村。《马铎代驾郊天图》纸本设色,无题识印章。图上方右角绘一角天坛,坛下正中马锋著乌纱,左手执笏:左右文武2员,列銮舆仪仗:百官、太监、执事銮驾前太监2人,各捧漆盘,一盛皇冠、一盛龙袍:前鞍马2匹,象奴2人,引2匹象,背驮铜瓶,寓太平象意:随侍百官、待卫,有扶笏,有执斧钺。图下方差役2人,各肩红执事牌,上书奉旨郊天,为前导,沿途绘山印树木等。全图布局观之,应是郊天回銮图,绘马铎与百官18员、太监10员、侍卫12员,象奴2人、执事差役15人,共人物57人。从执笔法、纸质、颜料看,当是民国初据祖本所摹,这一幅画也成为马家传家宝。
状元坊
马铎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乡里邻居在雁峰南边为他设宴送行。陈必尚端起酒杯说:“凭你的才学,考取高名次简直就像从地上拾取草芥一样容易。将来某天要是听到你中举的喜讯,该在什么地方修建牌坊来为我们家乡增添荣耀呢?” 马铎笑着回答:“就在这个地方就行,何必考虑其他地方呢?” 当年他果然高中状元,后来乡里人便在他所指的地方修建了状元坊。
人物轶事
石竹山祈梦
明永乐年间,长乐有个叫马乐(又名马铎)的人,13岁就考中了秀才,可后来考举人时,连续九次都没中。这一年又赶上科举考试,他听说福清石竹山的九仙托梦预测特别灵验,就备好香烛去石竹山祈梦。到了祈梦的地方,他连着求了三天都没梦见什么,一肚子火气之下,就在仙君楼的墙上题了首打油诗:“爬山涉水来求仙,三天三夜不见仙;有朝一日能出仕,定除石竹草鞋仙!” 没想到题诗当晚,马乐就做了个梦,梦见仙君回了首诗:“千山万水来求仙,何念带鱼口味鲜;是汝心不虔,骂我草鞋仙。念汝一日君,不然打一鞭!” 他醒来后琢磨不透,还是进京赶考去了。这次考试,马乐竟一举高中状元,被朝廷授予 “翰林修撰” 的官职。因为他的名字 “乐” 和永乐帝的名讳有冲突,皇帝就赐他名为 “马驿”。当时正逢春季南郊祭祀,永乐帝生病了,就让状元等天子门生代他祭天,马乐因此得了个 “一日君” 的称呼。后来他奏请回乡,心里感念着仙君托梦的事,就又上了石竹山还愿。他在当年自己题诗的旁边,又写了一副对联:“一念鱼羊三宵无梦,九仙赐马一日为君。”
一母两状元
马铎的父亲马榆,小名谷进,娶了许姓为妻,许氏是一个憋母,到了谷进四十岁,老婆连一个仔屁也没放。为了传宗接代,谷进无奈又娶了一个十六岁的南平市王姓女子,名梦蛟为妾。据说有一天夜晚,梦蛟梦见自己在屋旁水井边洗衣服,一只蛟龙从天而降,投其怀中,从此身中有孕,次年生下一子,谷进中年得子,十分高兴,便把此子取名马乐,即马家之乐之意。此井亦后人称为“母梦井”。马乐一天天长大,谷进前妻很是妒忌,经常寻事刁难。有一天,梦蛟抱着马乐在二楼阳台游玩,许姓见左右无人,便把母子二人从阳台推下,口中故意大声喊叫:阿乐跌下去了。以此让邻居以为是他母子自己不小心跌下。结果马乐跌下后身上一点没有受伤,他的母亲梦蛟也只受一点点轻微伤。谷进知道后,非常生气,没法也只好忧郁在心理。此时谷进年事渐长,又体弱多病,担心自己万一有所不测,马乐不知如何处置。此时他有一位自己来往福州市卖济布(麻织的夏布)做生意的好友,长乐沙京人李元善来岭南看他,谷进便产生托妻寄子的打算,就对元善说:“我近来病魔缠身,恐时日无多,阿乐母子二人,将来恐怕只能托付与你了。”元善为难地回答称,他的妻子去年已逝,家中没有别人女人,一女子寄他家会有不便。谷进说:“正因为你没有了妻室,你把梦蛟带走,可以与她成家,将来她就是你的妻室,把我阿乐养大,我死了也会瞑目的。”过了不久谷进死了,办完丧事后,元善就马乐母子带回沙京,并正式与梦蛟成亲。次年梦蛟又生一子,为报答谷进对他的情义,元善决定把孩子取名李马。马乐入京考试时为避朱棣之讳,改名马铎,于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高中状元及第。李马在考场上,永乐帝阅卷时见“李马”二字感到不雅,便用珠笔在“马”字旁加“其”字,即为“李骐”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高中状元及第,兄弟两人都高中状元。
人物故居
长乐区潭头镇岭南村有马铎故居,马铎故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雁山之麓,前临西湖(岭南湖),面对鱼、虾、蟹、鲎四山。故居为七柱六扇五间出游廊,进深14米,面宽16米,埕深3米、宽9米,左右廓榭各3间,单檐硬山顶、木构。大厅原有两副对联,一云:“圣朝礼乐传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一云:“京监状元天下有,代驾郊天世间无。”据传,此匾为明永乐时物。马铎故居于1998年10月,被公布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长乐区民间有“马铎一日君”的传说,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还将该故事搬上了闽剧舞台。
相关评价
马铎自幼聪颖异常,为文不假思索,下笔即成。殿试时,成祖亲揽试策,称马铎气象广大,擢为状元。他性情耿直,表里如一,待人真诚。曾多次扈从朱棣巡幸北京,不辞劳苦。马铎一生居官有刚直之声,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誉。(《中国历代状元诗 明朝卷》 评)
马铎性怀耿介伉直,无崖岸,表里如一,处已以正,生活俭朴,虽贵不变,“与人交尽诚,遇危难急济之”,处事平恕,临义执言。(《长乐进士》 评)
马铎朴实无伪,天性孝友。业余以读书、琴自娱,喜欢山林胜地,名其书室为“梅岩”(《福建人名志》 评)
殿试卷
臣对:臣闻治本于道,道载诸经。圣人出而三代之治为可复,真儒出而六经之道为大明。经以载道,固必待人而后明:道以出治,尤必待人而后行也。
惟皇帝陛下尊履大宝气绍承鸿基,明照八表,知周万务。心存乎帝王之心,治绍乎帝王之治,尚虑阙漏,下询刍荛。此好问而好察迩言之意,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然化已浃矣,选任师儒,严督课业,简绌以惩庸,励进以劝善,而庠序之教唯谨。养已充矣,省其征徭,薄其税敛。禁一民之不得妄差, 禁一毫之不得妄取,而足食之政尤先。慎罚而致三覆五覆之详,尚思夫罚罪之非当;用贤而悼荐举考之典,尚思夫任职之未宜。是盖陛下明经术之正,识帝王之大,不安小成,必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盛也。夫厉俗未底乎时雍,不害为俗之益偷:革弊未至乎于变,不害为弊之不寝。臣愚有以、知皇帝泰和之可跻,唐虞三代之治可致。其厉俗革弊有不名政令之末耳。何则?陛下任奉承之重,统御宇之大,夙夜祗惧,而存心于不已。道本于一原,治具乎全体,若稽经籍而垂至治于无穷, 六经之道固已菝诸圣心矣。其视诱经传授之是非,历代为治之得失,昭昭而白黑分矣,奚以臣言?虽然,圣问所及,敢不罄竭? 臣愚,条悉以对。
夫自六经删述于孔姓,帝王之道由是而大明;自六经附会于汉儒,帝王之治由是而难复。《易》以道阴阳,伏羲、神农、 黄帝之道无所不该。自田何传至于然房,专尚名数,流而为灾异;自费直传至于辅嗣,专尚理致,沦而为清谈。于是,理数分而易道微矣。《书》以道政事,而典谟训诰誓命之辞无不具焉。语知行则惟精惟一,所以示其端;论经世则《洪范》皇极,所以尽其要。自大小夏侯姓之说殊,而《书》之义踳矣。《诗》所以道志也,先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劝;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刺之则民知所惩。以是巡行诸侯之境土,而黜陟行焉。自齐鲁毛韩之异尚,而《诗》之义隐矣。《春秋》所以道名分也,董仲舒大一统之论,正谊明道,责王贱伯之义,其得于《春秋》也大矣。而乃用于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有闭阳继阴之说,而《春秋》之义乖矣。《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此礼以道行也;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此乐以道和也。 礼有三千三百之仪,而一主乎敬;乐有五声十二律,而一本于和。制度品节之详而有所持循,情文节奏之备而有所感发。致礼以治躬,则齐庄中正,非僻之心无自而入;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鄙诈之念无自而生。用之于邦国而邦国治,达之于天下而天下平。此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而《易》、《书》、《诗》、《春秋》之蕴,必于礼乐以著其用焉。然欧阳修所谓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则班《志》所谓礼乐之用为急,亦未见于实用也。
然六经之道未极一原,尚何三代全体之治为可复乎?此汉之刘彻推明六艺,罢黜百家;孝宣幸帝之石渠、白虎,讲议异同。行则美矣,而卒莫能循乎王道之正,而终归于霸道之杂。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纯焉。光武亲幸太学。诸生雅歌击磬;明帝临乘拜老,诸儒执经问难。其志虽曰勤矣,而未克以复乎古,不能四三王而六五帝,盖徒尚夫仪文之末,而未究夫圣道之本也。若李世民讨论文播至于夜分,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求治之心可谓劳矣。然而,仅能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而未足以为大治。李隆基更日侍读,质问疑义,怀素、无量常侍更直,好治之心亦可谓伟矣。而开元之治庶几贞观之风,惜其后不克终,以致祸乱。是皆亦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至焉。追夫五星聚奎, 宋德隆盛,文运斯振。周、张、二程光阐儒道于前,杨、罗、李、 朱复明圣经于后,较之往迹大有径庭矣。儒道既阐,圣经复明,则治道胜负较之于前,不待论说而明矣。
夫天下之大经,仁义中正而已。仁以育万民,义以正万民,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宽而不流于姑息,有猛者存;猛而不偏于苛察,有宽者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治道之全体也。刘恒恭俭玄默,气赐不朝以几杖,遗受赂以金钱, 造露台惜十家之产,可谓宽厚长者,务崇德化,政足尚矣。然与匈奴疏绝,毅然讲武,盖未尝不猛焉。汉宣帝综核名实,励精图治,流而至于苛刻,汉室忠厚之风几乎荡尽。明帝法度分明,幽枉必达,严足尚矣,而过于察察。章帝宽厚长者,而流于姑息。东京之政由是而衰矣。亦其学术不明,不能损过就中,而归于圣贤大学之道也。
向若汉之文帝从贾谊而兴礼乐,刘彻从董仲舒而明教化,则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万民正而远近莫不一于正,则道之一原可知,治之全体可识,其治岂止于汉而已。迨夫宋之诸君能用诸儒,则经术之明见于治效,岂独载诸传注而止哉!虽然,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承大一统文明之运,表幸六经圣人之道,比隆于唐虞三代,正有待于今日圣天子居天位,行天道,而著治效于无穷也。
臣愚生浅学,叨奉大问于廷,获闻道本一原,治有全体,不胜踊跃,庆唐虞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日,宁不顿首为天下贺。非但为天下贺,当为万世贺。抑臣闻之,为治之要,《大学》一书,治天下之格律也;盱楷之宜,《中庸》一书,圣学传心之要法也。此皆皇帝身体而力行之者也,故能致笃恭而天下平之效。臣愚,学不能以博古,才不足以应变,伏愿陛下始终此心,始终此治,可以四三王六五帝,岂但跨越汉唐宋而已哉!臣不揆浅陋,以此上呈圣览,干冒天威,岂胜战栗!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