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卣(xiāo yǒu),是1956年在山西石楼县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馆藏于山西博物馆。
鸮卣,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鸮卣为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整体呈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
鸮卣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艺术瑰宝,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鸮”的尊崇,以致上升到祭祀礼器的高度,又具有高超的铸造制作技艺,同时也是研究古代酒器,以及酿酒历史的重要物证。
命名
“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卣”为古代盛酒器。鸮卣,就是以猫头鹰为主体造型的青铜礼器。
历史沿革
1956年,鸮卣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二郎坡村;1959年,鸮卣入藏于山西博物馆。
形制特点
鸮卣,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鸮卣为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椭圆形,大腹,有四足,带盖。盖上有钮,盖、体子母扣接。整体为一鸮鸟形状,配以花纹,栩栩如生。盖有鸮嘴、突起的眼睛和雷纹填地的夔纹,还有窃曲纹装饰。足饰夔纹、垂鳞纹,均以细腻的雷纹填地。通体纹饰精美,融线雕、平雕、浮雕宝石于一身,是一件商代青铜器珍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实际功能
鸮卣在古代是作为盛酒器具使用的。《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修读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多圆形。
同时,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礼器,所以里面盛放的秬鬯可不是一般的酒,它是3000多年前的一种最高等级的酒。当然,一定是选用最好、最珍贵、最吉祥的粮食——“黑色的黍”,一种有粘性的糜子酿成酒,然后再用郁金香草进行深加工。这个郁金香草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郁金香,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香草。这种香草经过调制后酿成的酒,色泽金黄、味道香醇。
文化价值
鸮卣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艺术瑰宝,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鸮”的尊崇,以致上升到祭祀礼器的高度,又具有高超的铸造制作技艺,同时也是研究古代酒器,以及酿酒历史的重要物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代青铜器珍品。
后世影响
古人将猫头鹰作为意志和精神的寄托。但到了后期,猫头鹰被人看作是不祥之鸟。《诗经》中就记载“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体现了猫头鹰的残忍。而在贾谊的《吊屈原赋》中也写道:“凤凰伏竄兮,鸱枭翱翔。”直到今天,仍有“嗤怪子进宅,无事不来”这样的俗语反映世俗对于猫头鹰的偏见。
2011年,一位网友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之时偶然发现,青铜器“鸮卣”与愤怒的小鸟原型极为相似,于是便把它的多角度照片放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时间,引起网络热议,网友们纷纷讨论起它的外形、功用。有的网友称它是“外星生物”,有的则说它是“扑腾着翅膀的胖乎乎的纵纹腹小鸮”,还有的说它是古代版“愤怒的小鸟”。就这样,3000年前的鸮卣披上“最萌”文物的外衣受到人们关注,也使关于猫头鹰的偏见有所改变。
以此为契机,山西博物院开始以鸮卣为元素设计研发各类文创产品,由于“网红”效应,萌萌的鸮卣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观众的喜爱。设计者准确把握鸮卣可爱形象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将其形象卡通化、拟人化。从最初以红绿色为主调的U盘、头绳等产品到色彩缤纷的公仔与卡套;从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到服装和首饰。截至2021年2月,“鸮卣”系列文创产品已开发有4代产品,满足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心愿,有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
相关评价
作为盛酒器,鸮卣不仅是一件实用器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评)
鸮卣不仅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而且是最“萌”的明星文物,被誉为古代版的“愤怒的小鸟”。(吕梁新闻网评)
鸮卣.山西博物院.2024-01-16
文博山西丨山西“软萌文物”居然穿越古今,卖得一手好萌.山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 .2025-02-28
石楼出土的商代青铜瑰宝—鸮卣.吕梁新闻网.2025-02-28
看文物 读历史|鸮卣!大起大落的“小小鸟”.山西文物.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