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乌梢蛇(警戒金蝉蛛:Ptyas nigromarginata)是游蛇科鼠蛇属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印度等地,生活于海拔900~2600米的山区。
黑线乌梢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155.4~256厘米。头颈可区分,眼大;体长,圆柱形,尾长。体背绿色或黄绿色,除背脊两侧的1对黑纵线外,体侧另有2条黑纵线,在体后部此4条纵线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不显。头背灰棕色,上唇黄色;腹面前段白黄色或浅黄色,后段浅蓝绿色。黑线乌梢蛇主要以啮齿动物、鸟类以及其他小型爬行纲和两栖纲为食,有巢中产卵的习性,怀卵数多达22枚。
2011年,黑线乌梢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此外,黑线乌梢蛇还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近危种(NT)。
形态特征
黑线乌梢蛇是大型无毒蛇,全长155.4~256厘米。头颈可区分,眼大;体长,圆柱形,尾长。上唇鳞8(3-2-3)枚,颊鳞1枚;眶前鳞1枚,有1枚小眶前下鳞,眶后鳞2枚;颞鳞2枚+2枚。背鳞16-16-14行,中央4~6行起棱,腹鳞193~206枚,肛鳞2枚,尾下鳞113~130对。体背绿色或黄绿色,除背脊两侧的1对黑纵线外,体侧另有2条黑纵线,在体后部此4条纵线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不显。头背灰棕色,上唇黄色;腹面前段白黄色或浅黄色,后段浅蓝绿色。
分布
黑线乌梢蛇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大吉岭、阿萨姆邦)、缅甸北部、越南北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在中国,黑线乌梢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四川省等地。
栖息环境
黑线乌梢蛇生活于海拔900~2600米的山区,常见于农田及周围草坡上,以稻田边及潮湿田埂上多见。
生活习性
黑线乌梢蛇与其他游蛇科成员类似,主要以啮齿动物、鸟类以及其他小型爬行纲和两栖纲为食,具有较强的攀树性。
繁殖方式
黑线乌梢蛇是卵生动物,有巢氏中产卵的习性,怀卵数多达22枚。
保护级别
2011年,黑线乌梢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
此外,黑线乌梢还蛇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列为近危种(NT)。
2023年6月,黑线乌梢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用途
黑线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蜕下的干燥表皮膜、皮、卵、脂肪、胆皆有药用价值。
与乌梢蛇区别
黑线乌梢蛇体型、生活习性与乌梢蛇(学名:Ptyas dhumnades)相仿,主要区别在于:黑线乌梢蛇幼年时背面鲜绿色,身体两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线由颈后一直延伸到尾末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色虽比幼年时稍显暗淡,但仍保持绿色。身体前半部分黑色纵线消失,后半部分保留。头部黄绿色,颔下白色,腹面黄白色或黄绿色,近尾端颜色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