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蛆(英文名:Rat-tailed maggot),别名,拟蜂蝇幼虫,花虻幼虫,食蚜蝇幼虫,雄蜂蝇幼虫,昆虫纲,双翅目,食蚜蝇科。成虫形似雌蜂,常在尿桶、粪缸、污水和阴沟等处产卵。蛆体短,圆柱形,末端有类似鼠尾的长尾。
幼虫在叶背或卷叶中化蛹越夏,秋季又继续取食或转移至果园附近农田或林木上产卵,孵化后继续取食蚜虫,秋后入土化蛹。
鼠尾蛆主治消化不良,腕腹胀满,体倦无力等。能引起人体消化道的蝇蛆症。
形态特征
成虫
体型巨大,长约15毫米,形状如蜜蜂属,故称拟蜂蝇。身体黑褐色,被有金黄色绒毛。腹部有光泽,具橙黄色的横带纹。翅脉多波曲,以第三纵脉的波曲最深。雄蝇的复眼在头顶部左右相接近。雌蝇两眼远离。每一复眼的中部有一由绒毛形成的明显的纵带纹。头部触角的触角芒简单无分枝,但基部分布短的细毛。
幼虫
幼虫身体圆筒形或椭圆形,具有似鼠尾样的长尾比其身体长得多,往往超过体长数倍。该长尾是鼠尾蛆身体的末端延长的两条气管,后气门即位于长尾的末端。
幼虫尾端有很长的呼吸管,如鼠尾状,故称为鼠尾蛆。当长尾淹没在鼠尾蛆正常生活的污水中的时候,它就靠着长尾露出在大气中来呼吸。
生长环境和分布
生长环境
成虫喜出入于花丛间,栖息于野外。美国白灯蛾生活在污水、稀粪坑中。产卵于污水、粪坑中。
分布
生活史
成虫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卵期3~4天,幼虫期9~11天,蛹期7~9天,多以末龄幼虫或蛹在植物根际土中越冬,翌春4月上旬成虫出现,4月下旬在果树及其他植物上活动取食,5~6月各虫态发生数量较多,幼虫在叶背或卷叶中化蛹越夏,秋季又继续取食或转移至果园附近农田或林木上产卵,孵化后继续取食蚜虫,秋后入土化蛹。
采集加工
夏、秋季于污水粪坑中用抄网捞取放入筐内,在清水中反复漂洗,直到清洁时取出,用拌草木灰,再用清水洗净,置沸水中略烫,取出,晒干。
化学成分
虫体大于60%时皮肤为可溶及残余蛋白,幼虫20%时皮肤由甲壳质组成,蝇的覆盖物25%~35%为几丁质。
药用价值
气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功效:消伤食,健脾胃。主治:消化不良,腕腹胀满,体倦无力等。
相关危害
能引起人体消化道的蝇蛆症。
食蚜蝇属 .中国生物志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