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1918年10月12日—2016年5月15日),原名王年送,又名王寄生,笔名王爽、蓝默,祖籍福建泉州石狮,菲律宾归侨,著名军旅作家。
1932年白刃到菲律宾谋生,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人人日日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菲律宾华侨中学《救亡月刊》编辑、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分会会员。1937年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10月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防毒化学。1939年秋毕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山东八路军第115师任参谋。历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参谋、山东抗日根据地《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丹东市(丹东)广播电台台长、新华出版社记者、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宣传科科长兼《反攻报》主编、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教育科科长兼《后勤报》主编、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编辑科科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等职,参加过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60多年来,出版小说、剧作、诗歌、散文30余部。2016年5月15日,白刃逝世。
白刃作为著名作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白刃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白刃小说集》《白刃剧作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纪事》,诗集《野草集》《前进的回声》,话剧《兵临城下》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10月12日,白刃出生于石狮市永宁镇一个华侨小商人家庭。原名王年送,很小就失去母亲。八岁起读了两年私塾。1932年,白刃跟着叔叔去菲律宾谋生。在那里,他当学徒、烧柴火、买菜、擦玻璃、卖报纸、卖蚊香等,但他很爱看书,一有时间,就拿起店里的旧书看个不停。1935年,他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半工半读。湖北籍教师董冰如领导进步师生组织“人人日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董老师的教育、引导下,白刃成为救国会的常委,参加编辑《救国月刊》。曾在该刊发表揭露汪精卫勾结日寇的文章。不久,当他知道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长征抵达陕北延安市,白刃产生了投奔延安的强烈愿望,同时为回国旅费发愁。1936年任《华侨商报》译员。同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饥饿的孩子》发表于马尼拉《华侨商报》星期副刊,写一个受阿道夫·希特勒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柏林流浪的故事。1937年初,他的叔父和两位同乡筹建民生公司,准备回国开发海南岛,聘请白刃担任翻译,愿意为他负担回国旅费。白刃欣然应允。3月初,带着董冰如老师写给海南岛专员黄强的介绍信,便离开马尼拉启程回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对海南岛的开发被迫中断。白刃辗转于南京、上海市,深感救国无门,于是回到厦门市,就读集美学校初中3年级。他身在学校,内心仍向往着延安市。已经回国参加抗日工作的董冰如老师在通信中也鼓励他到延安去。1937年寒假,他回家乡探亲,耳闻目睹泉州驻军旅长钱东亮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事实,于是以“王爽”的笔名,写了一篇通讯《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寄给汉口的《全民周刊》,于1938年5月发表,文中揭露泉州驻军旅长钱东亮的种种劣迹。钱东亮大发雷霆,下令严密追查,欲加害文章作者。
革命生涯
白刃在福建省无法立足,再次出走,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延安。他经汕头市、九龙、广州市、汉口、西安市等地,一路经历了反动派阻挠、日本飞机轰炸以及吃住行方面的艰难困苦,但决心毫不动摇。终于在1938年10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市,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他被编入抗大第5大队,担任新兵队的副班长,大队长是何长工同志。驻扎在西北古城庆阳市。不久,包括白刃在内的1000多名学员,奉命转移到晋东南。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同志专程赶来给大家讲话,宣布成立抗大一分校,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校址设在晋东南。学员除了抗大第5大队以外,还有第4大队、陕北公学和安吴堡县青训班的大批学员,共3000余人。
在经过2000余里的行军之后,抗大一分校的学员们抵达屯留区故漳一带,在这里驻扎下来,开始了有规律的学习、战斗生活。这里东望太行山,地临漳县河水,距离驻扎在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不远,方便办学。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一分校第5期成立了特科营,下属化学队、工兵队和机枪队。白刃被分配在化学队,共有40多名学员,驻扎在西沟村。课程主要是毒瓦斯的种类、性能、化学成分和防毒知识。当时,日寇丧心病狂到处施放毒瓦斯,给我方造成很大的威胁,教育抗日军民认识毒气的作用和防护的办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在生活方面,抗大分校学员的条件十分简朴,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5分钱菜金,包括3钱油、3钱盐和1斤蔬菜,主食小米饭管饱吃。最使大家胃口大开和念念不忘的,是晋东南生产的小米非常好吃。沁县檀山一带盛产的沁州黄小米,品质尤佳,曾列为朝廷贡品。在学习方面,大家因为能经常吃到“偏饭”而深感荣幸。这指的是八路军总部的首长经常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给大家作报告;朱德总司令来看过大家,还和学员一起参加篮球比赛。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8周年,化学队还出演了一个话剧和一个大型活报剧。大型活报剧叫《天堂地狱》,是白刃根据《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总危机与苏联部分编写的,把美国、苏联和非洲人搬上舞台。演出后,指导员找白刃谈话,说他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得不错,对当前政治形势有认识,叫他写入党申请书。就这样白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日寇分9路围攻晋东南根据地,学校搬到太行山上,白刃被抽到宣传队工作,其文艺特长得以充分施展。他们在平顺县、壶关县、陵川一带的农村活动。写标语、说快板、拉洋片、演街头剧、唱抗日歌曲、召集群众会,利用一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武器,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支援抗日军队,粉碎日寇的进攻。
1939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第5期在太行山上举行了毕业典礼。化学队的学员分配到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白刃分配到八路军第115师,历任参谋、报纸编辑等职。
1940年初,八路军第115师向山东天宝山区发展,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指挥部队于该年2月14日一举攻克界于山东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区与天宝山区之间、处于费(县)滕(县)公路上的要地白彦,全歼了据守该村的伪军。日军为控制鲁南山区,决定重占白彦,以恢复费县与滕州市的联系。3月12日,日伪军出动700余人,分三路向白彦发动进攻。当时,作为新闻干事的白刃随第686团投入战斗。面对敌军的进犯,八路军军奋勇作战,给予敌人迎头痛击。由城后进犯的日伪军,被第686团阻于柴山,并追至黄草坡,歼其大部;由大平邑出动的日伪军在白彦北遭打击后,会同梁丘出动的日伪军进占白彦。当夜,第686团趁日伪军立足未稳,袭入白彦,以短促火力和白刃格斗大量杀伤敌人。13日拂晓,日伪军残部向西北方向逃窜,白彦保卫战获得胜利。白刃也参加了这一场肉搏战,端着刺刀与日伪军厮杀。战斗结束后,他不顾疲倦,赶写了一篇通讯《在观察所》,发表在《时事通讯》上并署名“白刃”。
慢慢地,“白刃”笔名越叫越响亮。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白刃成为官兵们公认的“铁笔战士”。后来,白刃还接连担任《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等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白刃随部进军东北地区,先后在东北安东(丹东市)任广播电台台长,后任西满军区宣传科科长兼《反攻报》主编、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教育科科长兼《后勤报》主编、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随部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
1948年,在大军进关之前的战斗间隙,他着手撰写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文章在解放初期的《人民文学》和《长江日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出来,书中一段还被日本《中国文坛》译成日语,以《救出》为题刊登。他将这部长篇小说寄给了作家茅盾。茅盾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1949年后到中国军区工作。
工作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白刃曾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编辑科科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警备区顾问等职。白刃没有从事化学研究,而是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49年,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出版白刃的短篇小说集《生死一条心》。1950年,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出版了白刃的唱片瑞安鼓词《沉冤记》;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出版白刃的作品《敌后抗战故事》《无敌英雄》;茅盾为白刃的作品《战斗到明天》作序。1951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白刃的诗集《铁脚团长》;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初版,茅盾在序言中对作品给山东省抗战前线的白刃予充分肯定。同年,白刃的剧本《糖衣炮弹》作为《文艺战士》增刊出版,在中南军区的文艺会演上荣获优秀奖。1955年,白刃转业到北京市文联。1957年白刃创作话剧《白鹭》。1959年,沈阳军区约请白刃以东北解放战争为题材制作戏剧,白刃遂与洛汀、李树楷一道收集材料,然后由其执笔,完成话剧《兵临城下》。
1962年,白刃“右派”平反,他的话剧《兵临城下》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之时,首先在东北地区上演,轰动一时。1963年,白刃调回解放军总政治部,被授予上校军衔,从事文学创作。1963年四五月间,周恩来在中南海会见白刃,就《兵临城下》进行谈话交流。然而,1964年被拍成电影的《兵临城下》在热演不久就遭遇厄运。1966年2月,林彪、江青策划反革命文艺纲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公开对之点名批判。1966年,他被下放到甘肃天水。1970年又被下放到湖南攸县农村,喂猪、种茶。
1979年,白刃调入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198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白刃的作品《罗荣桓的故事》。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刃小说选》。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白刃作品《野草集》。198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白刃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
1985年白刃离休。离休后,白刃依然笔耕不辍,发奋写作。1997年,七十八岁高龄的白刃又推出长达四十八万字的《战斗到明天(续集)》。200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白刃文集》(1-7卷)。
20世纪90年代,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成立,白刃以其在侨界和文艺界的威望,被聘为顾问。回国投身抗日战争的那段不平凡经历,仍是白刃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他说:“这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
2016年5月15日,白刃逝世。
个人生活
白刃的父亲王千宗在战乱中得病,因找不到医药治疗而病故。
社会活动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
获得荣誉
白刃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作为著名作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趣闻轶事
白刃年轻时,孝顺父母,挂念亲人。步入中老年后,他则更加关爱自己家乡的孩子们,希望他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文革”之后,白刃返乡。消息一传开,永宁和附近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邀请他给学生讲革命斗争故事或介绍写作经验。白刃欣然允诺。一天,石狮石光中学的师生准备到永宁拜访他。白刃知道了,便提前赶到学校。见到风尘仆仆、满头大汗的白刃,石光中学校长高鸿昌感激地说:“我们正要整队出发。”白刃笑着说:“我自己来,少费劲嘛!”据王振汉回忆,白刃常给石狮中小学生讲理想、讲抱负,勉励他们从小要有志向,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
相关评价
白刃是我国少有的归侨军旅作家。国难当头,他毅然回国,奔赴延安市,走上战场,以笔为刃,向敌寇亮剑。白刃性格耿直,淡泊名利。其军旅生涯坎坷,曾屡次被迫脱下军装,甚至刚穿上又被勒令脱下,但其爱党、爱国、爱军的初衷始终不改。晚年,其故乡情结愈加浓烈,对乡音更是痴迷,经常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关注家乡文化事业,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充分展现革命老前辈的精神风范。(泉州市侨联原副主席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原会长郭景仁 评)
他尽管遭受过曲折,但仍孜孜于写作,写出了成绩,他不愧是我们党、我们解放军培养出来的一个坚强的、值得爱护和尊敬的文艺战士。(作家丁玲评)
白刃少小背井离乡,后来又在各地忙于参加革命工作,但他始终不忘故土、不忘乡音,对那小时候曾攀登过的姑嫂塔、观日台、玉带桥,尤其是那屹立于石狮朝阳山上的镇海石,魂牵梦萦。每次回乡,白刃都要到镇海石下瞻仰一番。(石狮永宁诗人王振汉评)
白刃:用笔杆子作战的军旅作家.泉州市侨联.2025-09-05
战斗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归国华侨.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9-04
白刃.中国作家网.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