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灿,男,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陈星灿获得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历史学学士,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就读。1991年,陈星灿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陈星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3年起,他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乐卓博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等地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2018年5月26日,陈星灿教授在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学。同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名单,陈星灿位列其中。2021年10月,陈星灿在出席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时,回顾了中国百年考古路。2025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介绍,2025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7200万人次。
陈星灿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陈星灿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社科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2000)、社科院第一、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1996)、三等奖(2000)及中国文物报社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翻译作品奖等荣誉。2021年5月2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公示“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陈星灿位列其中。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陈星灿,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安志敏先生学习中国史前考古学,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博士论文为《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工作经历
自1983年以来,陈星灿先后在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广东省和河南等地参加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曾主持中澳联合考古队南洛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河南灵宝北阳平、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发掘和铸鼎原聚落调查、河南偃师灰嘴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研究等。1991年,陈星灿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3年起,其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乐卓博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等地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
2007年2月至3月,陈星灿赴加拿大赛门•弗雷泽大学做水牛的DNA提取实验;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社会与文化课题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次年,其于《南方文物》出版了期刊论文《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商代的植物和人类》。2017年5月23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陈星灿、姜波、柴晓明、舒小峰等7人当选副理事长。2018年5月26日,陈星灿教授将莅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学。同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名单,陈星灿在内。
2020年9月28日,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陈星灿受聘为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2021年10月,陈星灿在出席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时,回顾了中国百年考古路。他指出,“仰韶文化”肇始于百年前对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2023年,陈星灿发表了《馆藏砖石质文物有害盐中多种无机及有机酸阴离子的定量分析》《从黄河流域到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汉藏语系人群早期迁徙的考古学证据》等论文。同年5月,陈星灿出席了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时器时代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编著作品
译著作品
主要论文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史、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等研究;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乐卓博大学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考古系等地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曾主持中澳联合考古队南洛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河南灵宝北阳平、西坡遗址发掘和铸鼎原聚落调查、河南偃师灰嘴遗址的发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社会与精神文化”课题。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5月,陈星灿已出版或发表100余篇(部)发掘报告、论文、译文和专著。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4月,陈星灿的著、译曾获得中国社科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2000)、社科院第一、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1996)、三等奖(2000)及中国文物报社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翻译作品奖等。
学术交流
2014年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作客“历史学前沿”讲堂,带来了一场题为“从考古学看中国文明的起源”的学术报告。2014年6月2日上午,陈星灿研究员应邀参加了第40期北辰博古学术沙龙,并围绕着“中国文明的起源与考古学研究”这一主题与广大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陈星灿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大家关心的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史前社会生活、考古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否存在考古学派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真诚的探讨。
2014年10月27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陈星灿、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同年12月5日至8日,由江苏省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主办的第四届黄淮七省考古论坛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江苏、河南省、安徽等七省文物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们近9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
2017年6月10日,“一带一路大遗址保护论坛”在洛阳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参加论坛并致辞。2021年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向论坛发来书面致辞表示。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陈星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讲座课课程“史学理论与前沿”。
指导学生
陈星灿指导培养的学生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张震等。
社会活动
2025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7200万人次,其中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开馆一年达180万观众,三星堆博物馆去年接待600万人次。陈星灿认为,博物馆热源于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精神及物质生活要求提高,博物馆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他表示,群众愿通过文物了解中华文明,这激励考古工作者做好发掘和展示工作。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评价
陈星灿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史前考古历史学和中国史前社会生活史等研究,并在上述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吉林大学文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