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红旗》是一首极富民歌色彩的歌剧声乐作品。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空政歌剧团创作的歌剧作品《江姐》的插曲。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等谱曲,任桂珍演唱。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首次公演,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随着歌剧电影《江姐》登上荧幕,《绣红旗》的歌声再度传遍全国,带我们回到那段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绣红旗》为F徵清乐七声调式,4/4拍,中速,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体现出鲜明的戏曲音乐与民俗音乐特征,常伴有一字多音的戏曲式旋法,以婉转悠扬的旋律线条娓娓道来,极具中国特色与民间风味。
六十年代,一部民族歌剧《江姐》的面世,造就了歌曲《绣红旗》。而1978年,随着歌剧电影《江姐》登上荧幕,《绣红旗》的歌声再度传遍全国,带我们回到那段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创作背景
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年的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剧本初稿的创作仅用了十八天,作曲的任务则分配给金砂、羊鸣和姜春阳三个人。接下任务后为寻找灵感,作曲小组深入江姐故乡采风,借鉴和挖掘丰富多彩的四川省地方戏曲形式。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们拿出了音乐的第一稿,结果却被首长全部推翻。经过近一年的重新修改,创作组在川剧、婺剧、越剧、杭剧、沪剧、四川扬琴、清音、杭州滩簧等地方戏曲和民俗音乐的基础上,再结合江姐的精神面貌和特点,最终完成了创作。金砂和他的合作者们总算成功找到了塑造《江姐》的音乐之魂《绣红旗》。
196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文工团首次在北京演出歌剧《江姐》,从那时起到1965年10月《江姐》为部队、党政机关、工厂、学校、及各地公演共257场,后又经多次复排,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
历史背景
罗广斌出生在成都,受进步思想影响,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学习。1948年9月10日,罗广斌被捕,先后被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和白公馆。
1949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被悄悄传进监狱,大家兴奋地拥抱、激动得泪流满面。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他们用红色被面,再用黄草纸撕成五角星的样子,用米粒黏在被面上,凭借着想象将这面“五星红旗”制作出来。
解放后,在创作小说《红岩》的过程中,为了刻画江姐的英雄人物形象,罗广斌将自己制作五星红旗的情节嫁接到了江姐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歌曲歌词
绣红旗
词:阎肃
线儿长 针儿密
含着热泪绣红旗
绣呀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
与其说是悲
不如说是喜
多少年 呀 多少代
今天终于盼到了你
盼到了你
千分情 万分爱
化作金星绣红旗
绣呀绣红旗
平日刀丛不眨眼
今日里心跳分外急
一针针 一线线
绣出一片新天地 新天地
现场表演
翻唱改编
作品赏析
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塑造了"千里冰霜脚下踩"江姐的光辉形象,绣红旗一曲,把身在虎囗的江姐,渴望自由解放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灵魂的倾诉,震撼了全中国。
民族歌剧《江姐》根据小说《红岩》改编,该部歌剧讲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革命忠贞不屈,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绣红旗》的作品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技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人演唱和学习积累,分析演唱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演唱技巧的重要性。
歌曲评价
“《绣红旗》完美地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坚定信仰、团结共进、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呈现在人民面前,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南京艺术学院 华海朋)
“在歌剧《红岩》中有一首主人公江姐唱的《绣红旗》,虽然只是一首简单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但是歌曲的背后却承担着深厚的感情,而在这深厚的感情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为新中国奋斗的历史,通过绣红旗的曲式分析,再一次聆听党史故事,重温红色岁月,激励奋斗初心,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党的伟大事业当中。”(山东省济宁市委组织部 济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