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世龙(Piao SL),男,于1976年4月出生,朝鲜族,吉林省龙井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学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朴世龙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4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博士后工作从2010年8月开始,朴世龙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担任教授。2021年11月18日,朴世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23年11月,朴世龙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朴世龙曾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且在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随后,又入选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2016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76年4月,朴世龙出生。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朴世龙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4年6月,朴世龙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2004年到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朴世龙2007年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从2010年8月开始,朴世龙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担任教授。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朴世龙在今年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小。2022年11月21日,2022年发展中国家院士增选结果出炉,朴世龙入选。2023年3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朴世龙担任首任院长。 2023年11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朴世龙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相关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17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科研项目
学术论著
据2023年11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网站显示,朴世龙已在SCI(E)刊物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30余篇。在ISI Web of Science上,SCI(E)论文被引35,000余次。成果被自然(4篇)、自然气候变化(2篇)、Nature Ecology Evolution(2篇)专文评述。
部分论文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据2023年11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朴世龙所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自然、 4篇自然气候变化、 1篇Nature Geoscience、1篇Nature Plants、3篇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1篇Nature Sustainability、9篇自然—通讯、1篇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2篇Science Advances、3篇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
学生培养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年轻”只是朴世龙的一个标签,朴世龙还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大牛”。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他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中国环境评)
朴世龙院士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在科技创新事业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用行动弘扬和践行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北京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