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渡口岸是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桥梁,以供港鲜活产品过境为特点的公路客、货运综合性公路口岸。改革开放前,文锦渡口岸是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
文锦渡口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北面,以一座公路桥与新界香港相连。文锦渡口岸于1978年由中国国务院批准后对外开放。2010年2月22日0时起,其口岸客运区域在旅检场地改造时期实行了临时关闭。2013年8月26日,文锦渡口岸客运区域改造完毕并恢复运行。
文锦渡口岸区域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联检综合楼建筑的建筑面积20322平方米(含地下室),2016年,文锦渡口岸年人流量达到了410.7万人次。
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之前,文锦渡口岸仅是供港鲜活商品的贸易口岸。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文锦渡口岸基本上未通汽车,出口鲜活商品几乎都是靠人力运输过境。
1976年5月,文锦渡口岸建成第一座公路桥。1978年,文锦渡口岸由中国国务院批准后对外开放,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客、货运综合性公路口岸。
1985年2月,文锦渡口岸建立起第二座公路桥,以此实现出入境车辆分桥行驶的目的。
2005年2月,文锦渡口岸原出入境桥被拆除,新建一座出入境双向桥并投入使用。2006年底,文锦渡口岸客运区域改造工程项目立项完成。2009年底,文锦渡口岸前期报建工作完成。
2010年,文锦渡口岸开始进行旅检场地改造。2010年2月22日零时起,文锦渡口岸客运区域实行临时关闭在其改造期间。2011年10月,文锦渡口岸项目改造主体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11月18日,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完成;2012年1月10日,文锦渡口岸停车楼结构主体封顶,3月29日,文锦渡口岸完成联检楼主体结构封顶工程。
2013年,5月8日,口岸停车楼和综合联检楼主体结构通过了市相关部门的验收。同年6月中旬,消防、电梯、节能项目验收也相继完成。
2013年8月19日,文锦渡口岸客运区域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并通过省口岸验收组的验收,于2013年8月26日正式恢复运行。
2023年7月9日,受极端大暴雨影响,文锦渡口岸出现地面沉降,入境客、货车通关业务暂停。2023年7月19日,入境方向客车通关业务(含小车及大客车)已恢复。2023年7月28日上午7:00,文锦渡口岸全面恢复入境方向货车通关业务(含食用水生动物、水果)。
2023年10月18日,文锦渡口岸供港鲜活货检先恢复通关。一辆辆满载活猪、水果、蔬菜的车辆经文锦渡口岸出口货运通道顺利通关。
2023年11月2日上午7:00,文锦渡口岸全面恢复货检通关。2023年11月13日7:00起,文锦渡口岸全面恢复旅检通关。
区位环境
文锦渡口岸位于经度:114.126502、纬度:22.540554。文锦渡口岸位于深圳市的东南角,西距罗湖口岸3公里,东距沙头角口岸12公里,南临深圳河,与新界临河而居,北临深圳沿河南岸及沿河路高架桥,以一座跨境公路桥与香港相连。文锦渡口岸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也是北京至广东公路交通干线北京—香港公路的终点。
改建工程
建筑结构分布
文锦渡口岸客运区域改造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新建联检综合楼,停车楼及附属建筑小客车查验通道等单体组成。联检综合楼共七层,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一层。其四至六层及屋面悬臂梁设计采用有粘结预应力。一、二层设置为入境查验大厅以及相关查验用房。3至6层为查验单位办公用房。停车楼共七层,一至六层为停车用,7层为协查武警驻地营房、宿舍。
设计参数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4205.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是47646.5平方米,工程总造价约2.89亿元。其中联检综合楼建筑高度约30.4米,建筑面积20322平方米(含地下室)。旅客查验区联检楼大厅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一、二层各3500平方米)。南北广场设有出入境旅客上下车停车场地及停车位约40个,停车楼建筑面积约22050平方米,设停车位500多个。文锦渡口岸设计日过境旅客通过30000人,日过境小(客)车通过3000辆次。
相关建设单位
参考数据
建设大事记
2011年5月,文锦渡口岸旅检场地改造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10月,口岸旅检场地改造工程主体部分全面开工;
2011年11月18日,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完成;
2012年1月10日,停车楼结构封顶;
2012年3月29日,联检楼结构封顶;
2012年7月30日,停车楼钢结构施工完成;
2012年8月30日,联检楼钢结构施工完成;
2012年10月15日,幕墙工程施工完成,外架全部拆除;
2012年11月5日,室外工程全面启动;
2013年1月20日,室内装修工程基本完成;
2013年5月8日,竣工验收完成;
2013年6月21日,消防验收完成;
2013年8月19日,客运区域改造通过省口岸办验收组的验收;
2013年8月26日,客运区域恢复运行。
参考资料
项目难点
政治影响大
文锦渡口岸作为中国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对外开放的六大陆路口岸之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经贸联系的紧要“桥梁”,也是《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从项目动工之日起,本项目就受到市长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等领导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技术难度大
该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因为建筑形体的特殊性,建造人员在建筑功能和造型之间有过很大的分歧。这栋非办公楼的建筑花了很多精力去做了斜面幕墙,更配备了装饰性很强的遮阳装备,因此产生了很多异形甚至结构非常巨大的构件,所以在设计上,也是经过反复优化,最终建造人员才在建筑空间、形体塑造与成本造价之间找到了平衡。
配套设施
口岸通道
改造工程前:查验通道18条(出境8条,入境10条);日过境旅客通过能力3000人次;小(客)车查验区:查验通道2条(出入境各1条);日过境小(客)车通过能力1100辆次。
改造工程后:查验通道增加到44条(出入境各22条,其中:人工查验通道有24条,自助式查验通道有20条);日过境旅客通过能力增加到30000人次;小(客)车查验区:查验通道增加到10条(出入境各5条,其中:小车通道有3条、客车通道有2条);日过境小(客)车通过能力增加到3000辆次。
参考资料
办公设施
在联检综合楼的一、二层的东西两边夹层设置的有边检、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公安等单位现场查验办公室。除此之外,小(客)车查验区域也建立有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的工作间。
配套查验系统
便捷通关系统
文锦渡口岸启用“旅客便捷通关管理系统”,出入境旅客只需要将自己的有效证件在系统设备上一刷,其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帮助旅客“自助快速通关”,整个过程只需要5秒钟。
检疫物理闸口
文锦渡口岸设置了检验检疫物理闸口,开创了入境小客车通道检验检疫智能通关模式。该智能通关模式由“9+1”个系统构成:分别是入境车辆轮胎自动消毒系统、核辐射检测系统、陆路口岸全申报电子导引系统、司机自助式测温系统、车道式自助申报系统、智能物理闸口系统、视频监控检查系统、行李、携带物查验系统、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等9个小客车通道检疫查验处理辅助系统和1个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控系统。
运营情况
运营时间
参考资料
客货运量
2016年,文锦渡口岸出入境旅客共计410.7万人,日均1.12万人次。同比下降1.8%。出入境车辆179.1万辆,日均0.49万辆次,同比下降1.5%。
2019年,文锦渡口岸验放旅客近600万人(日均1.64万人次),车辆179余万辆(日均0.49万辆次)。从该口岸过关的深港跨境学童由原来的每天600多人增长到2000多人。
交通情况
公交路线
文锦渡口岸站:14路、40路、B800路、M445路、M468路、高峰专线97号。
文锦渡客运站南:97路、N18路。
北斗总站:14路、40路、5路、B705路、B800路(到文锦渡口岸需步行5分钟)。
参考资料
地铁路线
地铁9号线“文锦”站B出口步行300米。
快线跨境巴士
文锦渡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水线路,7:00-21:30,10分钟至15分钟一班车,行程需15分钟。
文锦渡至香港尖沙咀、旺角线路,20分钟至30分钟一班车,到达香港尖沙咀、旺角需80分钟。
口岸跨境交通:文锦渡口岸有“文锦渡快线”跨境巴士开往香港上水广场,班次平均15分钟一班。
参考资料
大客车往返深港
2010年3月27日,文锦渡口岸开通有限大客车班次往返深圳香港两地。全天共开通12班次。过境大客车班次运行时间是早7:00至8:00以及晚19:00至20:00,各班次发车间隔为30分钟。入境乘客对象为持有回乡证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深圳市出境大客车的上落点为文锦渡汽车站。
所获荣誉
文锦渡口岸旅检场地改造工程获得了深圳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的一等奖。
价值意义
文锦渡口岸的开通不仅是深港互联的重要布局,也分流了罗湖口岸的部分客流,减轻了深圳东部通关的压力。(深圳晚报 评)
文锦渡口岸是中国供港鲜活产品出口量最大的陆路口岸,供应香港市场85%以上的鲜活产品,是连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绿色生命线”。(经济日报 评)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协委员林炬文和罗湖区民政局局长方海明等委员表示,随着文锦渡口岸改造项目的展开和即将兴建的莲塘口岸,这将为罗湖区带来庞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并形成独有的“口岸经济”圈,对罗湖区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深圳商报社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