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埂公园(又称:望云岛),始建于1961年,位于昆明市南郊,占地750亩,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00米,南接滇池,西面是连接海埂公园至西山龙门的索道,东临体育训练基地,北与“云南民族村”相邻,距离昆明市区10公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度假、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
1970年7月,海埂成立“围海造田指挥部”并于1971年更名为海埂五七农场,隶属于昆明市农场管理局。1980年9月,海埂公司恢复海埂公园。1991年,海埂公园划为昆明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建设管理处下属“海滨游览区”。1992年10月,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2002年6月20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品开发公司更名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埂游乐有限公司,管理和经营海埂公园的旅游及服务行业,隶属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012年,海埂公园的提升改造项目被纳为《昆明市“3015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中的重要项目之一。2015年2月10日,提升改造后的海埂公园结束35年的收费历史,免费向游人开放。
海埂公园是昆明市市区距滇池最近的湖滨公园,也是昆明滇池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曾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公园内拥有望云船坞、百年桉树、睡美人山等景点。
发展历史
海埂公园始建于1961年,设置公园管理处,有管理人员26人,隶属于昆明市园林局管理。
1970年7月,海埂成立“围海造田指挥部”后于1971年更名为海埂五七农场,隶属于昆明市农场管理局。1980年海埂五七农场撤销,更名为"春城农工商海埂公司”。
1980年9月,海埂公司恢复海埂公园,由春城农工商海埂公司负责管理,仍隶属于昆明市农场管理局管辖。1991年成立昆明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建设管理处,海埂公园划为昆明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建设管理处下属"海滨游览区”。
1994年昆明民族风景旅游区建设管理处更名为云南民族村海埂公园(海滨游览区)隶属于云南民族村管理。1992年10月,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在度假区管委会的关心重视下,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的、弘扬滇池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新型公园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红土高原,滇池之滨。1997年2月,经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批准,海公园(海滨游览区)正式从云南民族村划出,移交度假区旅游品开发公司管理及经营。
2002年6月20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品开发公司实行分离式改制后更名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埂游乐有限公司,主要管理和经营海埂公园的旅游及服务行业,隶属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2012年,海埂公园的提升改造项目被纳为《昆明市“3015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中的重要项目之一。2015年2月10日,提升改造后的海埂公园结束35年的收费历史,免费向游人开放。2019年7月,2019年“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明市老年人健步走活动在海埂公园举行,1000多名老年人参与活动。2021年7月,海埂公园联合华韵乐团举行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唱支山歌给党听专场音乐会。
位置境域
海埂公园位于昆明市南郊,拥有2.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公园南接碧波浩瀚的滇池,西与西山睡美人隔水相望,东临海埂训练基地,北与民族村、红塔体育训练中心紧紧相邻。公园距离市区仅10公里,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
地理特征
海埂公园处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内,常年盛行西南风,最大平均风速5米/秒,气候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和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滇池流域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7℃,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0℃,冬夏温差较小。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海埂公园是一个观鸟的好地方,尤其是红嘴鸥。每年11月,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地区飞来过冬,直到次年4月才会返回。游客可以在滇池海埂公园、翠湖公园和大观公园等地近距离观赏和喂食这些美丽的鸟儿。除了红嘴鸥,海埂公园还有其他一些珍稀鸟类。例如,白额雁、白琵鹭、白胸翡翠、斑胸滨鹬和彩鹮等鸟类近年来也被发现出现在滇池中。这些鸟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白胸翡翠,以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彩鹮。
植物
海埂公园以其古桉树而著名。这些桉树种植于1896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公园的一大奇观。这些古桉树高大粗壮,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公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海埂公园还有千株柳树及绣球等植物。
主要景点
滇池
海埂公园位于滇池东畔,滇池别名昆明池、昆明湖等,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省最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湖面海拔1886米,南北最长处36.5千 米,东西最宽处12.8千米,湖岸线长199.5千米,平均深度5米,最深深度8米,蓄水量约13亿立方米,总面积达309.5平方千米,流域总面积达2920平方千米。
望云船坞
海埂公园望云船坞(又称鑫灿码头),位于公园中心位置,原观海长廊处。 这里提供大型旅游船、小型游船和快艇等多种船型,票价为100元/人。航线从海埂公园出发,途经西山索道、龙王庙,最终到达晖湾处返回,游客可以观赏到滇池风光、西山龙门、睡美人等景致。大型游船可容纳120人,游览时间大约为40分钟,小型游船大约能容纳10人左右,游览时间大约为30分钟,快艇可容纳5-8人,游览时间大约为12分钟。开行时间为9:00-17:30,大约一个小时一趟,根据游客量会适时调整。
海埂
海埂,顾名思义,是横海之埂。昆明市人把滇池称为“海”,这海中的一条长堤,就是海埂。这是自然形成的长堤,一条由东向西横亘在滇池中的楔形长堤。从盘龙江入滇池口的洪家村,一直向西延伸到西山脚下的龙门村。全长5公里融为一,宽60至300米不等。海埂将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部分,有“一线平分秋色”之美称。
据专家考证,在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大规模治理滇池之前,没有海埂。自从疏通海口市后,滇池水位逐渐下降,北岸出现了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和马料河等河流的入湖口。河流将大量的泥沙带进河口。天长日久,经历了元、明之后,到了清代,这些浅滩便形成了一条“埂”。海埂隔水与西山区、大观楼等名胜遥相呼应,成为浑然一体的游览区。
百年桉树
海埂公园内有两株枝体相连的百年桉树,一株高大挺拔,一株婀娜多姿,似一对忠贞不渝的爱侣,携手眺望滇池。同时,海埂公园里有一株127岁的按树,该树拥有“中国第一桉树”,在这棵大桉旁,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关于这棵巨桉的介绍:桉树是云南省分布较广的树种,从十九世纪末从澳大利亚引种入滇以来,至1986年统计,云南已有4亿株以上,此株巨桉树高近30余米,树径1.88米,树龄约80年,枝干巍峨挺拨,枝叶浓郁苍翠,极具审美价值。1990年被“国际桉树研讨会”确认为中国最粗大的一株桉树,命名为“中国第一桉”,并被列入《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木古树名录》。
睡美人山
海埂公园有一处睡美人山景观,睡美人山面容清淅,曲线婀娜,秀发流转,与夕阳绘成一幅瑰丽的画卷。四季景色各有不同,美丽和谐。
滇池飘絮
海埂公园内的千株柳树,是海埂30年沧桑的见证。春天,当柔顺的柳梢上探出羞涩的芽头时,大地一片嫩绿,天空,漫天的垂柳随风飘扬,轻歌曼舞,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海滨风情
古人称滇池为“海”,十里长堤绿树成荫,飞驰的快船溅起雪白的浪花,湛蓝的天空,深蓝的大海,碧绿的草地,清新的空气,向人们展示出大海才有的——海滨风情。
滇池夜月
“滇池夜月”是从明清时期就延续至今的“昆明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昆明人都会竞相到滇池边赏月,为此,还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比如“昆明八景”中说描写滇池月色,是“山转帆千片,波灯月一丸”。西山、船帆、圆月沉入滇池。杜甫《秋兴之七》“织女机丝虚夜月”诗句,因长安昆明池而发。机先《滇阳六景·滇池夜月》诗是“昆明八景”最直接的来源,机先在滇池夜月之下,吟出“遥怜谢灵运沧洲趣,更爱苏仙赤壁游”,联想到的仍旧是连绵的历史。担当《织女想》诗云:“两地争看夜月辉,汉家习战事全非。”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10月11日,成都市游客小王(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了她与家人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在滇池海埂大坝游玩时的经历:花20元/张在海埂大坝拍摄照片,普通海鸥是P图加上去的,“一眼假”。同年10月12日,针对网友热议,昆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文旅投促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将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度假区市场监管、滇池绿道运营公司等多个部门进行综合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