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章,植物生理学家。中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长期从事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长素与植物运动机理的联系,用自己发明的一个组织化学方法,阐明了磷酸化酶与植物中淀粉合成的关系;50年代组建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于光合磷酸化、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植物生理学家。原籍贵州贵阳,生于山东州。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
193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发现了对植物突然改变光强、光质时,光合作用也发生瞬间变化,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参加领导了抗菌素的生产和研究;1959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在光合作用磷酸化的机理,尤其是其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和性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自己发明的组织化学方法,弄清了磷酸化酶在植物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又证明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酶,而光照下由糖变淀粉的过程是与磷酸化有关的。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殷宏章(1908~1992)贵州贵阳人。著名科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192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学士,留校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1944~1945年,任英国剑桥大学交换教授。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2月,应英国学者李约瑟邀请赴印度,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1年携全家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78~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83年5月起任名誉所长。殷宏章一生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9年,他发现光质的突然改变可以引起光合作用的瞬间变化,被国外学者誉为光合作用中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参与的先驱性工作。1951年回国后,曾参加领导抗菌素的生产和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奖状,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
人物生平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兖州。祖父殷谦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考中举人、进士,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任“知府”、“知县”。父殷有济为前清举人,曾在山东几个地方任过县长,擅长书法。生有子女9人,殷宏章是长子。读书是殷家的传统,殷宏章从小就受熏陶。8岁时入天津直指庵小学,1922年考入天津市南开中学,正值中学改为6年制,因考试成绩优秀,被直接编入初二年级,读了1年,改在家中与弟妹一起聘请老师受教。1年后,即1924年,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他用不到3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的中学课程。
1925年,他入南开大学理科,先攻数学、化学,后对植物学发生兴趣,于1929年在生物系毕业,得学士,被留校任助教。任教期间除照顾学生普通生物学实验外,经常翻阅图书期刊,了解近代生物学进展及生命科学哲学问题,常去清华大学研究院参加学术讨论。1933年在北平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以后回到南开大学任讲师。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随Went教授选题研究。Went是荷兰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者,殷宏章用两年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其后在该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遗传研究室做些光合作用和遗传方面的研究。
完成博士工作后,清华大学留学公费时限尚有一年多,他利用这段时间,在美国浏览了20几个州,参观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此时加州理工学院邀请他留下工作,但国内抗日战争已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在昆明市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无心留下,1938年赶回昆明,受聘出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同时又在汤佩松创设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组兼任研究员,开展一些生长素应用、生化合成、植物生长测定等工作。1944年他被约为第一批“交换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年,开展磷酸化酶的研究。1945年回国。1946年学校从昆明迁回北平市,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继续做些淀粉形成方面的工作。1948年应罗宗洛教授之约,赴台湾大学讲课几个月。同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时中国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殷宏章夫妇及子女5人一家生活甚是艰难,为了摆脱困境,应英国J.李约瑟博士的邀请,于1948年12 月赴印度新德里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协助该地区国家开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务,工作了3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殷宏章深为兴奋。这期间他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常与中国驻印使馆康茅召联系,谈及国内建设情况。与此同时,他接到北京大学聘书及罗宗洛教授的来信,邀请他回国工作。1951年秋,他携家眷回国休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上海市到北京,目睹国家新生,人民工作、生活愉快,社会安定,与出国前迥然不同,恍如隔世,更感到国家发展科技需要人才,便向联合国辞职,不再去印度,留下为祖国服务。
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同时协助罗宗洛教授进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设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从实验生物所划出单独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长,1983年3月后任名誉所长。在回国后的长时间里,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和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及业务管理。他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主编;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技术成就
殷宏章在南开大学求学时,在李继侗教授的引导下,对植物生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常随李继侗做光合作用实验。1927年秋,他们把水生植物切下来放在水中,通过光照,记下从接口中每分钟所冒出来的气泡数目,用来代表光合作用放氧速度,他发现当光照突然改变时,光合作用速度会发生瞬间变化,然后稳定到恒速。这一现象经过反复实验后,于1929年李继侗写成《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一文发表。这个发现的意义当时并没有被人们认识。30 年后,美国科学家Blinks提出光色瞬变效应,提出双光增益效应,导致了两个光化学反应概念的建立,使光合作用理论产生了大的飞跃。这时,李继侗、殷宏章的研究成果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科学家在他写的关于光色瞬变效应的文章中认为,他们的实验是发现两个光化学反应的先驱。
30年代,植物生长素刚发现不久,当时殷宏章开展的生长素对小球藻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属最早的工作之一。他在留美期间,主要工作是对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转移与叶片运动机理的研究,实验证明野葵叶子的向日运动是由于叶柄上端细胞吸水不同涨缩所致,与生长素无关,这个有意义的结果,常被植物生理学家所引用。其后他研究番木瓜叶子昼起夜垂的运动,发现其原因是由于叶柄上端前后面早晚生长的速度不同,而这种不同是由叶片各部生产和输运的生长素数量造成的。他的研究成果曾被生长素发现者Went以及其他学者在论著中所引用。
1938年殷宏章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除讲授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外,在清华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开展植物生长素的利用及人工合成的工作。实验观察到生长素能促进油桐插枝生根,也能促进植物的春化。通过人工合成的α和β乙酸,对燕麦幼苗试验,证明其有生长素的功能。这些研究均有实际意义。
40年代在英国任交换教授时,他开始从事植物生物化学方面的工作,在剑桥大学的植物学院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组织化学方法,并观察了磷酸化酶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回国后继续这方面的工作,发展改进这个方法,研究磷酸化酶的分布,证明了在高等和原植体植物的细胞中都存在着这个酶,其分布的位置与淀粉形成的部位基本上一致,并且其活动变化与淀粉形成的量有相关性,由此他肯定了磷酸化酶和植物中淀粉的合成是相互联系的。接着,他又用这个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磷酸化酶在植物中的功能,证明了磷酸化酶的活动与气孔开闭有关。实验指出,叶子的保卫细胞存在着磷酸化酶,在酸度较低的情况下,能促进淀粉水解,形成糖磷酸脂,在酸度较高时,能促进淀粉合成,气孔的关闭受此影响。另外他还研究了洋葱汁对于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植物不形成淀粉。更有意义的是对水稻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其水解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推动了谷类植物淀粉的生化工作。
简历
1908年10月1日 出生于山东兖州。
1929-1933年 任南开大学助教。
1933-1935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后回到南开大学任讲师。
1935-1938年 加州理工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
1938-1944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1944-1946年 任英国剑桥大学交换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1951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
1951-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3-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2年11月30日 于上海市逝世。
主要论著
1唐愫,殷宏章。洋葱汁对马铃薯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植物学报,1954,3(4):383-387.9殷宏章,沈允钢,陈因。水稻开花后干物质的累积和运转。植物学报,1956,5(2):177-194.
2殷宏章,余志新,李娉嫦。水稻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合成及水解酶活力的变化。实验生物学报,1956,5(1):34-44.
3李淑俊,殷宏章。光对植物叶中淀粉形成的影响。植物学报,1957,5(3):201-216.
4沈允钢,沈巩,殷宏章。成熟期及发芽期籽粒中麦芽糖的转化。生化学报,1958,1(4):261-270.
5 殷宏章,沈允钢,沈巩懋。水稻成熟期各叶间及分蘖间同化物的运转。实验生物学报,1958(6):105-110.
6 殷宏章,王天铎,沈允钢。小麦田的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农业学报,1959,10(5):382-397.
7 殷宏章,王天铎,李有则。水稻田的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实验生物学报,1957,6(3):224-261.
16 殷宏章。植物的群体生理研究。科学通报,1960(9):270-278.
17 殷宏章,沈允钢,沈巩懋等。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1,1(2):67-75.
18 邱国雄,殷宏章。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Ⅲ.闪光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2,2(1):68-74.
19 沈允钢,李有则,殷宏章等。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Ⅶ.关于光下积聚高能中间产物性质的探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3):278-292.
20 殷宏章,李德耀,沈允钢。光合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I.栅藻在不同波长光下的光还原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4):498-501.
22 殷宏章。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高产水稻田的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植物生理学报,1964,1(2):117-131.
23 殷宏章,范义积,沈巩懋。光合磷酸化的研究,XⅥ,蕃薯叶细胞制剂光合磷酸化的作用光谱及双光增益效应。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5):565-573.
24 殷宏章。植物的气体代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
殷宏章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四条经验:其一,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功训练;其二,导师要引领学生入“门”;其三,对学生要加以诱导;其四,看苗施肥,因材施教。
培养成果
经由殷宏章培养的学生,不少人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例如植物生理学家沈允钢院士、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许大全等。
人物评价
殷宏章一生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获得荣誉
1977年被评选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
他在植物生理学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发表论文和述评100余篇。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殷宏章的妻子为许桂岚,他们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殷蔚薏、殷蔚伯、殷蔚荑、殷蔚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