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浙江杭州人,1944年11月出生,无党派人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
朱炳仁出生在绍兴市的一个铜艺世家,改革开放之后,朱炳仁开始恢复朱府铜艺的经营。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从火灾中得到启发,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2021年4月,朱炳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这是博亚洲论坛成立20年来,首次邀请中国工匠代表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2024年,朱炳仁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央博签约艺术家”聘书。
朱炳仁创立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他的《阙立》《春和清妍》《含熙》《百花齐放》等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等众多机构收藏。为继承、发展铜文化,他建造了一座全铜的建筑——江南铜屋,被称为“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朱炳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中华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1944年11月,朱炳仁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铜艺世家。年少时,随父亲迁居杭州市生活。受“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影响,朱炳仁师从父亲,学习制铜、诗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铜作为战略物资,铜行业基本淡出。改革开放之后,朱炳仁开始尝试恢复朱府铜艺的经营。多年来,朱炳仁创作了多项铜艺作品,如杭州市的河坊街的江南铜屋。除此之外,从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到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的数个名寺大庙中,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建筑和铜艺术作品。
朱炳仁还开创了铜壁画、彩色铜雕塔的先河。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上,展示的也是朱炳仁创作的《春和清妍》。其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朱炳仁还创建了一座江南铜屋即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主持修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在即将完工时遭遇了一场大火,顶层檐瓦装饰全被烧毁,但塔身完好无损。许多人想把废铜扔掉,他从铜渣中洞悉了一批熔铜结晶体,当即捡回两包悉心研究,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
2008年,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一起,创立国匠品牌“朱炳仁·铜”。
2016年2月2日至28日,“熔山铸海——西泠朱炳仁铜印篆刻艺术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行。
2019年1月5日,以朱炳仁命名的“朱炳仁艺术”主题邮局正式对外营业,并举办了《己亥年》生肖特种邮票首发仪式。
2021年4月,朱炳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这是博亚洲论坛成立20年来,首次邀请中国工匠代表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
2022年9月,朱炳仁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
2023年2月11日,朱炳仁、钟连盛、衣福成高力联袂创作的非遗作品《伟大时刻》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发亮相。
2023年7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运会行”主题活动在京启动,朱炳仁受邀为首批参加奥林匹克行的艺术家。
2024年1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央博签约艺术家”聘书。
担任职务
朱炳仁是浙江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铜艺传承
“朱府铜艺”第一代是朱雨相、朱庆润两兄弟,两人弃仕途从匠艺,于石灰桥畔创“朱府义大铜铺”。第二代传人朱宝堂在绍兴市北后街开创“朱府瑞昌铜店”,到第三代传人,也就是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手里,举家迁往杭州后,精于书法的朱老爷子在浣纱路开设“朱德源书画社”。第四代即为朱炳仁,第五代朱军岷,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一起创立“朱炳仁·铜”品牌,在故宫博物院设立文创艺术馆,让铜回到人们的生活里。2024年3月,总建筑面积14余万平方米的“朱炳仁·铜”总部园区建设正式动工。
重要成就
商业经历
创立品牌
朱炳仁一直倡导“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认为铜不应该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2008年,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创立品牌“朱炳仁·铜”。此后他为故宫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作品,如箭亭广场的青铜五牛。随后朱炳仁文创艺术馆在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开馆。“在故宫开文创馆,放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这也为他为之孜孜不倦的铜雕艺术打开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2019年1月5日,“朱炳仁艺术”主题邮局正式对外营业。
铜匠研究
打造江南铜屋
2002年起,朱炳仁与儿子朱军岷开始构思、筹备建馆事宜,施工前后,铜价意外飞涨,每吨从3万元涨至8万元。他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地把家中积蓄都用来买了铜。他一咬牙,把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房产都拿到银行做了抵押,才使“铜屋”顺利开工。
2006年12月,江南铜屋免费开放。2007年1月,江南铜屋主办了国家级十大师联展暨中国金属艺术精品展;2007年3月,江南铜屋与韩国文化振兴院合作,举办了中韩国宝级手工艺论坛与展览。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除立面墙和地面外,门、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共耗费原料铜125吨。博物馆整体风格,是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被誉为“江南铜屋”。
难能可贵的是,“江南铜屋”对外免费开放,供人自由出入,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场铜文化的美妙洗礼。他们中既有富翁、领导,也有乞丐、平民,在艺术面前一律平等。
为雷峰塔穿衣
2002年,朱炳仁在接到重建雷峰塔的任务后,提出让铜要用彩铜作为青砖外包的材料,给古塔穿“五彩新铜衣”。
朱炳仁在重建雷峰塔时,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次的配方试验后,他找到了把铜的预氧化工艺与涂层工艺结合的新方法,获得了比木漆色彩更鲜艳也更持久的多种铜色彩。同时,穿上此种铜衣的雷峰塔不易着火,还能有效防雷、防蛀。
开创熔铜艺术
2006年5月25日,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整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却突然起了大火。烈火中宝塔的塔身、筋骨虽然保持完好,但首层屋檐被烧毁,大部分铜瓦被熔融。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上,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融铜结晶体。自此,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独立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
熔铜艺术诞生后,朱炳仁还借鉴了五彩、珐琅彩、粉彩的手法,在熔铜材质上创造出全新彩绘的“庚彩”,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
熔山铸海
铜印,古亦称“金印”。西泠印社建社百余年来,朱炳仁是印社用铜治印第一人,也是西泠印社中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突破了铜印章传统的制作技艺,创立随机熔铸工艺,创作了残缺美、沧桑美与梦幻美共存的“山水铜印”。2016年2月,“熔山铸海——西泠朱炳仁铜印篆刻艺术展”举行。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亲手接下了朱炳仁为故宫亲制的铜玺印。朱炳仁向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捐赠精心创作的十枚铜印精品。在美国前总统卡特90岁生日之际,朱炳仁亲篆的肖形铜印深得卡特的喜爱。
作品入藏首博
朱炳仁曾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该纪念标由朱炳仁亲自设计制作,是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历程的重要物证。
文化研究
诗歌创作
朱炳仁身处台湾时,在自己创作的同源桥畔,百感交集地创作了诗歌作品《云彩》:“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潭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后来,台湾诗人余光中看到朱炳仁的诗作《云彩》后,欣然附和:“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有隔阻,不阻云彩飞。”这已成为两岸交流的一段佳话。
以书立世
受父亲影响,朱炳仁自幼随父亲学书习字,其继承了父亲开放俊明、遒美健秀的风格,善简帛体,亦工隶、行各体。2013年,朱炳仁的书画作品在卢浮宫展出。连续十几年,他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题写年度关键词。他的书法、字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西泠印社收藏。2018年5月24日至28日,朱炳仁的云水墨艺术展展出,展出其水墨作品3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属首次公开面世。
主要作品
文化保护
朱炳仁是著名的“运河三老”之一,2005年,他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共同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得到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催生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
在2006年与2007年朱炳仁随全国政协考察团二次考察大运河全程,总结研究运河保护经验。朱炳仁还提出了“运河品质保护”“零保护”等新理念,在全国政协的专家论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运河三老”之一。
2018年10月18日,中国第一座大运河主题邮局开业,“运河三老”登上了成立纪念封和纪念明信片。
文化交流
海峡两岸
朱炳仁设计的同源桥,以他设计的涌金桥为原型,按佛教文化的传统理念进行二次创作。桥栏精雕108位阿罗汉,桥面是盛开的莲花,铜桥上有赵朴初先生匾书“同源桥”的鎏金大字。内侧分别由中台禅寺帷觉长老与灵隐禅寺木鱼长老的题诗,桥身四周雕刻的是台湾日月潭、中台禅寺及杭州西湖、灵隐景区四幅铜画。台湾的佛教艺术家专程来杭州合作参与了图案设计,使铜桥成为两岸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结晶。
2010年,朱炳仁与台湾雕塑学会会长,著名雕塑艺术家杨奉琛合作创作了《本是同根生》,作品以熔铜锻铸为基座,将《富春山居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局部和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局部,分刻制作在象征豆荚内的两粒金豆表面。2012年4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诗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余光中的《乡愁》和朱炳仁的《云彩》进行了一场诗的对话。
朱炳仁与港澳也有不解之缘。2007年6月,受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委托,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礼品--“紫荆胸花”和“经典香港青铜藏书票”完成制作,从杭州启运香港,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作为礼品赠送嘉宾。2017年5月,受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邀请,72岁的朱炳仁专程赴澳门,面向社会公众做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创新——浅谈澳门建设多元文化”的演讲。
对外交流
2015年11月,“习马会”现场就悬挂着朱炳仁创作的巨幅熔铜壁画作品《春和清妍》。朱炳仁说:“《春和清妍》取自中国古诗词中‘春和景明,清妍雅重’之意,寓意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美好世界。”该作品被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收藏。
2020年12月5日,由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大国工匠·非遗传承——‘铜道·钟仁’国际艺术展暨《五牛中国尊》全球首发式”举行,朱炳仁与钟连盛联合设计的《五牛中国尊》在京首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的“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10日晚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精美的铜雕艺术品给当地观众带来美的震撼,不少观众在作品前拍照留念。
社会活动
2021年2月11日,朱炳仁作品第六次登上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朱炳仁与朱军岷作品铜五牛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2021年5月25日,朱炳仁·铜和《国家宝藏》IP产业融合项目启动,双方合作深挖历史文化瑰宝的历史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2022年2月2日,连续7年,铜生肖之王朱炳仁又带着虎年贺岁吉祥物上央视主播台。
慈善活动
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大师领衔的团队正在承建上海世博会智利馆的铜装饰工程。朱炳仁大师获悉智利特大震灾的消息后,迅速与金星铜工程公司董事长其子朱军岷做出重要决定:将参与建造世博智利馆价值32万元的全部铜装饰艺术品工程款,以及将为智利赈灾创作的价值30万元的熔铜艺术作品“情满天地”全部无偿捐赠给智利政府。还致信智利总统免费为地震孤儿传授铜艺术。
朱炳仁多次参加作品公益拍卖会,所得收益全部捐赠,用于帮扶工艺美术大展,救助困难群众。2020初春新冠病毒疫情肆掠,2月5日至7日,每天12时至20时,一场名为“一‘铜’抗疫”的义卖活动在网上温暖开拍。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携团队在网上举办了三场慈善拍卖。公益拍卖采取价格竞拍的方式,价高者得,拍卖所得22.21万元的善款在确认到账后48小时内,全部捐至杭州市红十字会,用于疫情防控一线。
个人生活
1944年,朱炳仁出生在绍兴市的一个铜艺世家。120多年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创立“朱府义大铜铺”,所制铜器皆是精雕细琢,闻名遐迩,第二代时便已远销京城,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绍兴曾经有句白话文,“女儿妆,朱府工”,称赞的便是朱府铜艺。而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朱炳仁出生的时候,铜作为军事战略物资,在生活上被使用得越来越少,铜行业基本淡出,到朱炳仁父亲这辈已经改行做丝绸生意了。据朱炳仁回忆,父亲朱德源是杭州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德源在杭州开设“朱德源书画社”,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民营书画社。书画社除了经营名家的书画以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写招牌。
朱炳仁的儿子是朱军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企业家。朱炳仁的孙子名叫朱也天,2024年高考成绩高达700分,被北京大学正式录取。
人物评价
父亲是一个全方位的人,不停地学,不停地变,从铜雕到书法、绘画、写诗、摄影。(朱军岷评)
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评语)
朱炳仁大师的作品和铜雕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最高艺术之一。(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理事长、韩国产业大学院院长吴元铎评)
朱炳仁与铜艺术创作让中国和世界因拥有他而骄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 评)
朱炳仁,梵铜之心,时代巨人。华族正在实现的伟大复兴,也应该是一个呼唤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叶小文 评)
朱炳仁的铜雕艺术精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的价值,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铜雕艺术的史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济民 评)
工精技高 有如雷峰。(香港著名作家金庸 评)
朱炳仁的作品与朱炳仁的铜雕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最高的艺术之一。(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理事长、韩国产业大学院长吴元铎 评)
朱炳仁的艺术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最伟大的作品。(澳大利亚雕塑学会会长Roger McFarlane 评)
朱炳仁从中原地区传统出发,并将其融入到他的视觉故事中,通过这种方式,他找到了一条通往多样化主题的道路。(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巴特院长 评)
获得荣誉
朱炳仁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挖掘和研究出“朱府铜艺”八大祖传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率先创建中国铜雕科学理论,出版中国铜建筑第一部专著;研究、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薄型青铜藏书票;中国第一人研发铜雕国家授权专利技术;创办中国首座铜雕艺术博物馆;独创熔铜艺术和庚彩工艺,为五千年的青铜文化掀开新的一页。
朱炳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中华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